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梅寧華:實現中國文化新的歷史超越 (3)

——關於推進“文化強國”的幾點思考

  2012年02月06日11:04  來源:北京日報

  三、建設中國文化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在當前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建設中國文化,應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把文化建設的能力提高到一個國家民族核心競爭力的高度來認識

  文化產品的屬性與物質產品的屬性不同,文化產品的一個重要屬性在於形成一種文化感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怎樣使人們的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和享受?這對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建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文化建設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傳承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吸收的能力、不斷突破的能力等,而不是簡單模仿或崇洋媚外,或抱殘守缺。文化建設的能力是進行文化生產和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重要因素和動力。文化產品是一個社會中更高層次的產品,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建設能力不足,那麼這個國家的文化產品就不可能豐富和充盈,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無從得到滿足。

  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一些人以西方標准衡量中國文化,符合了就被認為“高水准”,否則就不被認同。這個偏向若不扭轉,文化建設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提升。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破舊立新的過程,也是文化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對中國文化深刻的自信自覺,就不可能創造性地實現文化超越,而隻能亦步亦趨地走別人走過的老路。這將嚴重局限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利於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國的文化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以西方為標准。

  第二,文化建設重在選擇和建設有效的載體

  任何文化建設都是一種依附於載體的活動。在對文化問題的認識上,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文化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文化是具象而不是抽象的。也就是說,任何文化都是有載體的,這些載體包括圖書報刊、網絡影視、文物古玩、衣食住行等等,但這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還是一種對文化物質化世界的感受,是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能感悟到的。例如,人們對“北京文化”的認識,實際上是從北京的大街小巷、宮殿園林及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社會交往中獲得的一種感受。因此,文化建設一定要重視選擇載體和建設有效的載體。美國的“好萊塢”、“迪士尼”、“環球影城”等都是特定的文化載體,但這些還只是文化載體中的“硬件”,美國的文化載體還有很多“軟件”,像“普利策獎”、“奧斯卡獎”等等。美國文化正是建立在這些文化載體之上的,其價值觀滲透到每一種文化載體當中。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人文積澱非常深厚,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文化載體的認識和建設都十分欠缺。在我國社會中,很多人對各種文化資源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一般的物質形態的層面上,根本不認為它們是一種有效的文化載體。與此同時,我們整合文化資源和利用文化資源的能力還非常不足。我們對文化載體認識和建設能力的不足,嚴重影響著我國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大力加強文化載體的建設,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任務。

  第三,把握文化規律的關鍵是“講好故事”

  文化發展是有自身規律的。文化規律雖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規律就是“要講述好故事”。從文化發展史來看,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蘊含著“好故事”,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宋詞元曲、京劇曲藝都有好故事。美國“好萊塢”影片、西方一些知名品牌營銷本身就是講故事。所有能夠產生影響的文化都包含著“好故事”和“講好故事”的因素,所以有人願意聽,而且聽了之后能從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從這種意義上說,所謂把握文化規律,就是講好故事並影響受眾,讓受眾相信並使其思想、精神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精神文化形態,並用這種方式推動一個社會形成一種主流思想,弘揚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過程。

  把握文化規律必須重視研究受眾。好故事就是要引人入勝、喜聞樂見。講好故事的前提是要研究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一個故事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願意聽,要針對不同受眾的喜好,講讓不同受眾喜愛的故事。

  把握文化規律不是追求和迎合低俗,而是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形成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要反映這個社會的發展主題和時代精神。現在,我國社會的文化特征可概括為“多元形態一元引領”。當今中國社會的階層是多元的,文化需求是多樣的,文化也必然是多元的。但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必須形成一種主流文化,必須營造一種多元並存一元主導的態勢。在文化建設中,我們既要認識到這種多元性,又要把握一元主導性。文化的存在不能全是“下裡巴人”,也不能全是“陽春白雪”,這樣都不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正確的做法是既要有“下裡巴人”,也要有“陽春白雪”。

  把握和利用文化規律,還要重視“文化聚集”,即在文化建設中學會整合資源,做大規模,形成廣泛影響,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競爭能力,這需要資源投入,形成規模效應。“文化聚集”體現了文化發展的規律性,隻有把人們的多種需求整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最大的效率。

  第四,重在打造一批當代中國的文化大師

  文化的重要標志或者說文化傳播的重要標志就是擁有一批當代中國的文化大師。文化傳播承載著傳播價值觀的重要功能。但是在當代中國,要真正發揮文化傳播的這一重要功能,必須打造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大師。

  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人的因素,無論在物質生產還是在精神文化生產中,都是第一因素。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文化大師,特別是社科領域的大師,無疑是人才資源中的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核心部分,對於文化傳播中的價值觀引導和傳輸,具有決定性意義,是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是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這類文化大師還相當匱乏。而且,人們對於文化大師的身份認識,往往隻局限於演藝界的明星,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科學界的大師、思想界的大師。

  因此,在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播中,必須注重打造一批各領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大師,這也是一種文化載體,而且是具有標志性和形象性的重要載體。打造當代中國的文化大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舉全社會之力,調動和整合一系列社會資源,要下大本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古訓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