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設中國文化必須實現新的歷史超越
當代中國的發展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與此相適應的中國文化,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1、正確看待近代以來我國社會中出現的幾種文化形態
近代以來,曾有三種文化形態在我國社會中交匯、交融、交鋒,這就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和革命文化。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它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各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態﹔從內容體系上,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態。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對待傳統文化曾出現過兩種極端態度,即虛無主義和國粹主義,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曾對我國文化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多損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響,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打上西方文化標簽的外來文化一度在中國社會中受到追捧,“西化”成為當時社會上眾多進步人士的普遍傾向。在一段時間裡,西方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甚至服飾飲食等在中國大地上曾風靡一時。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后,中國傳統文化被當作糟粕而遭到否定和拋棄,而外來文化影響更為廣泛,由此造成了此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現象。至今在中國知識界,這種“西化”思維仍影響深刻。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反映新興革命階級思想和觀念的文化形態開始在中國社會形成,這就是革命文化。這種革命文化,從內容上來說包括孫中山領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形成的民主革命文化的先進部分,但最主要和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致力於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形成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既不同於傳統文化,也不追隨外來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所謂“民族的”,強調的是文化的民族內容和形式是反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中華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所謂“科學的”,強調的是科學的內容,即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同時,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而不是兼收並蓄。所謂“大眾的”,強調的是文化的大眾方向,即這種文化應該為中國絕大多數民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革命文化可謂是風起雲涌,至今我們仍能從一些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和膾炙人口的先輩故事中感受到革命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
2、建設中國文化必須實現新的歷史超越
當前,我們正在建設的是中國文化,它既不是對以上三種文化的簡單繼承,也不是以上三種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
建設中國文化,絕不是“西化”。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西方文化有其積極作用,曾經代表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但西方文化秉持的“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理念,並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在現代社會日益凸顯出巨大的局限性,已落后於當代社會發展的進步潮流。同時也要看到,建設先進文化也不是食古不化。中國傳統文化有輝煌的創造,代表過先進文明,但其中也有陳腐之習,必須予以革除。而革命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特有的資源,它所包含的理想主義、奮斗精神,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是我們今天建設先進文化的寶貴精神資源。
建設中國文化必須實現新的歷史超越,任何墨守成規,照搬照抄,都不會建成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為此,既要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創造的優秀先進文明成果,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地進行創新。隻有堅持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條基本原則,才能真正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國文化新的歷史超越。
3、建設先進文化的核心是建設先進的價值觀
文化的靈魂是價值觀。任何文化產品和文化建設都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制造的。什麼是最大限度地滿足?這裡包含著重要的價值判斷。一般來說,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個人主義的,另一種是集體主義的。西方社會多年來大力宣傳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滿足了個人不斷增長的欲望,很容易被接受。這種價值觀不但滲透到西方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在我國社會中也有很大影響。相對而言,集體主義價值觀由於要求讓渡個人的某些權利,犧牲個人的某些利益,抑制個人的某些欲望,不容易被認可,很難形成社會的共識。因此,直至今天,集體主義的文化和價值觀還沒有在全社會樹立起牢固的根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靈魂的西方文化,已難以適應當今全球化時代的社會發展要求和趨勢。可以說,當今西方社會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斷層造成的,即西方個人主義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斷層造成的,西方意識形態已無法回答和解決當今全球化時代的社會現象和矛盾。所謂自由資本主義的價值追求,已無法實現科學地整合經濟社會資源、合理分配財富的訴求,從而導致現代西方社會發生了種種問題和混亂。
近年來,社會上對於“中國奇跡”議論紛紛,至今也沒有搞清楚到底是文化的奧秘還是制度的奧秘。在我看來,其秘訣就是集體主義的力量,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利益能夠讓渡和犧牲個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可以說,沒有這種犧牲,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也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今天文化建設要把握的核心。當前,我國社會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
當前,我們正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旨在形成一種新的、代表人類社會發展要求的先進價值觀,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更大進步與繁榮。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一種能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共同利益基礎的價值觀。“北京精神”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在全社會形成和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中國,形成和建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是今后文化建設中必須下大力氣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