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梅寧華:實現中國文化新的歷史超越

——關於推進“文化強國”的幾點思考

  2012年02月06日11:03  來源:北京日報

  本文核心觀點

  ●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和主觀意志,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並影響甚至決定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把握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實現中國文化新的歷史超越,是推進“文化強國”的關鍵所在,是需要認真對待和探求的重大課題。

  ●西方文化秉持的“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理念,並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在現代社會日益凸顯出巨大的局限性,已落后於當代社會發展的進步潮流。

  ●建設中國文化必須實現新的歷史超越,任何墨守成規,照搬照抄,都不會建成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

  ●近代以來,曾有三種文化形態在我國社會中交匯、交融、交鋒,這就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和革命文化。

  ●所謂自由資本主義的價值追求,已無法實現科學地整合經濟社會資源、合理分配財富的訴求,從而導致現代西方社會發生了種種問題和混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旨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新的、代表人類社會發展要求的先進價值觀,從而實現社會的更大進步與繁榮。

  ●一些人以西方標准衡量中國文化,符合了就被認為“高水准”,否則就不被認同。這個偏向若不扭轉,文化建設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提升。

  ●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必須形成一種主流文化,必須營造一種多元並存一元主導的態勢。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以此為國策,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強勁動力。深刻認識文化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重大作用及意義,從而把握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實現中國文化新的歷史超越,是推進“文化強國”的關鍵所在,是需要認真對待和探求的重大課題。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我國社會中有不少人對文化的認識存在著“窄化”和“虛化”的傾向﹔有些人一味地以西式文化為摹本,把“西化”與“先進”混為一談,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不從根本上端正這類認識,就會阻礙我國文化建設的順利發展,影響“文化強國”目標的成功推進。

  一、正確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內涵及本質

  在當今社會,文化成了一個備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但是,文化本身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各種定義多達上百種,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我認為,文化的定義雖多種多樣,但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內涵及本質,最基本的應把握以下幾點。

  1、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

  對中國人來說,“文化”一詞並非“舶來品”。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這個詞。《易經·賁卦》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這裡的“天文”是指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人文”是指人際之間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人倫規范和風土民情等,雖然“文”與“化”尚未連結成一個詞,但已有當今“文化”所指之意。西漢時期,劉向《說苑·指武》中有“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一段話,這是當今我國學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詞最早出處。對於文化,學界比較流行的一種定義是: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化的內涵和本質可歸結為: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澱物﹔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又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就是說,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和主觀意志,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並影響甚至決定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應把文化僅局限為一種精神存在。

  2、文化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與人類社會的歷史相伴始終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的基本需求主要分為兩種,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文化既屬於精神需求,也包含了物質需求。文化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內容,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可以說,沒有文化就談不上人類社會的文明。人類社會的生產運動是不斷滿足人類自身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的活動,追求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滿足既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概言之,文化需求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與人類社會的歷史相伴始終。

  文化與人類社會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緊密相連。人類社會生產結構轉變、生產方式變化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身的文化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的過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也在不斷改變,文化需求和消費朝著更加高端的方向發展。從現代社會的消費狀況來看,絕大多數高端消費都屬於要求更多文化品質的需求。這些文化需求反映在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

  在現代社會中,一種產業要向高端發展,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而且這種文化含量必須是不斷增加的。這種文化含量不斷增加的過程,最終成為推動人類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的一種重要因素。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農耕社會,貴族的錦衣玉食算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最高端的文化消費了,但現在看來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為科技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存在形態。在現代工業社會中,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提高,人類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了不斷提高,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也是推動人類生產方式進步的動力。

  3、文化在我國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

  對於文化的認識,社會上長期以來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虛化”和“窄化”的傾向。文化被“虛化”的表現,就是認為文化是純精神的東西,文化與物質是對立的,與物質活動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現是,文化被局限於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之類的純藝術活動。很顯然,這樣認識文化是十分狹隘和片面的,沒有從根本上把握文化的本質內涵,沒有認識到文化在社會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應該看到,多年來在我國社會上有不少人隻看到文化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僅僅把文化視為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就是一些人對文化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認識不足的反映﹔在實踐中也存在著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事實上,文化在我國社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四大建設”(其他三大建設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格局中,最基礎的是經濟和文化,政治和社會則是經濟和文化的表現形態。當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正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