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談之四

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3)

  2011年12月29日08:47  來源:中國教育報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積極探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 隋廣軍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是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根據國家需要,利用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以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為重要抓手,在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發揮思想庫、智囊團和人才庫作用方面作了認真的研究和積極的探索。

  一、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為“走出去”提供基礎條件

  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並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是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使命。我校近年來致力於逐步推進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研究國際化和管理國際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深化,為“走出去”奠定了基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發展方向上,加快“走出去”,拓展對外平等合作。目前,我校已在亞洲、歐洲、南美合作設立了3所孔子學院,並與秘魯高校互設“東亞研究中心”和“拉美研究中心”,初步建立了“走出去”的橋頭堡。第二,在發展重點上,大力拓展制度化的國際合作研究。今年9月,我校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特大學啟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廣東省外國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子公司重組情況”。這些合作研究機構和項目,運用規范的國際學術語言和研究方法,對國際問題和中國問題展開研究,從而使研究本身從起步階段就具有國際視野,使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水准和國際影響力。第三,在發展層次上,堅持擴大校際合作的同時,不斷加強與多邊國際機構和國際學術組織的聯系。

  二、培養高端國際型人才,為“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關鍵在於培養高端國際型人才。我校著力培養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慣例、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有社會責任感的國際化精英人才和外語高級專門人才,為“走出去”提供了人才支持。我校是國內少數建立起完整的翻譯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擁有一批造詣高深的翻譯名家,一支既有口筆譯實踐經驗又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高水平、專業化的翻譯團隊。近年來,在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涉外賽會和活動中,我校的翻譯團隊提供了高質量的同聲傳譯等翻譯服務。我校MBA中心採用國際教材和全英文教學,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東方智慧的國際化管理人才。

  三、打造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為“走出去”提供咨政服務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離不開對國際問題的關注和研究,離不開對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培育和支持。2009年11月,我校利用外語人才會聚和在國際經貿、國際問題等領域的基礎和優勢,整合資源組建了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兩年來,研究院密切跟蹤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與重大事件,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應急課題研究,及時向政府呈交研究報告,提供咨詢服務,初步成為華南地區國際問題研究的高端智庫和咨詢服務基地。

  四、建設打造高水平特色學科,為“走出去”提供持續動力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就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高水平學科。我校根據國家和廣東發展目標,著力加強學科建設,不斷深化學科發展的國際化內涵,為“走出去”提供持續動力。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從“七五”時期就以研究回答“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問題”這一與“走出去”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組建團隊進行長期、持續研究,經過20多年努力,產出了一系列在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的成果,對學科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人才培養質量高低是衡量學科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我校是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高校,並且擁有教育部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深入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探索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創新,進一步彰顯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

  在新的起點上凝練特色 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浙江師范大學校長 吳鋒民

  高校是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力軍,負有承擔並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光榮使命。應根據《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凝練學科特色,搭建學科平台,開拓研究新領域,提升創新能力和研究質量,強化研究成果轉化,為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浙江師范大學將以《意見》的出台為契機,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著眼未來,進一步加強特色學科建設,努力提高科學研究水平與學科創新能力。

  一是夯實學科基礎。充分發揮師范院校以人文學科見長、人文底蘊深厚和基礎學科實力強及其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聯系密切的傳統優勢,強化以省級重點學科為基礎的特色學科建設,推進傳統學科轉型和新興學科生長,形成若干個在省內乃至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優勢學科群。進一步加強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加強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力爭在相關優勢學科領域產生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區域經濟學和企業管理學研究體系,為浙中城市群的崛起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培育學科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組建學術團隊,注重聯動協進,開展多學科協同合作,選准學術研究方向,凝練學科特色。以一級學科為基礎,兼顧二級學科,在二三級學科內部及其間尋求與培育特色生長點,形成新的特色學科。大力扶持綜合性、應用型人文社科類學科建設,鼓勵跨學科交叉研究。與省僑辦合作,共建華人僑商研究院,以浙江籍華人僑商的創業為研究重點,積極開展華人僑商研究,形成獨特的研究體系。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共建農村研究中心,著重開展浙江農村研究,以村域經濟社會轉型為研究方向,在村落史、農村土地、農村村治、農村合作經濟等方面形成國內同行公認的研究特色。

  三是做強學科品牌。在教育研究領域,統籌研究資源和集中學術力量,以“研究生質量提升計劃”、“科研質量提升計劃”、“學科特色發展計劃”、“學術國際化計劃”等為支撐的“教育學科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以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為契機,著力建設好兩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即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和浙江省教師教育研究基地,深入開展專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研究在全國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在非洲研究領域,以中非商學院為基礎,加大教育援非力度,著力培育特色化亮點和差異化優勢,在“中”、“非”二字上做文章,著力培養中國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國通”人才。在兒童研究領域,以兒童文化研究院為依托,組織開展兒童腦科學、兒童文化理論、兒童教育、兒童藝術等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低幼繪本、兒童游戲、兒童動畫和玩具等應用研究與開發。

  四是增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學術與智力密集優勢,建設多學科組成的智囊團和思想庫,建設開放型知識分享平台,主動與中央部委加強聯系、聯動,為國家層面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加強區域經濟與文化研究,增強對浙中都市圈崛起及其經濟文化建設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的社會輻射作用,大力宣傳哲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努力讓哲學社會科學走向大眾。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教師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重點基地建設,開拓教育培訓市場,促進繼續教育轉型,強化教育科學的研究和實踐,為全省教育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教育援非品牌優勢,主動服務國家對非外交戰略,主動融入浙江主要留學目的省建設,主動支持金華、義烏的對非經貿往來和務實合作。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