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談之四

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2011年12月29日08: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之更好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要求,近期,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織部分省(區、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教育廳(教委)領導、高等學校書記校長專門就繁榮和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進行分析討論,現摘發他們撰寫的文章,以饗讀者。

  做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踐行者和主力軍

  中南大學黨委書記 高文兵

  為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兩項重要任務,中辦、國辦轉發的《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ESI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引次數較十年前都增加了2倍左右。但是,與美國及歐洲國家相比,我們這兩個指標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有限的國際話語權,它既不利於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也不利於向國際社會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因此,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現狀和發展需求准確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另據統計,在我國已公開發表或公開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中,80%以上的成果來自高等學校,這充分顯示了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主力軍作用。再從高校的職能看,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這也決定了高校必須義不容辭地成為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踐行者。

  高校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首先必須統籌規劃,豐富“走出去”的主題內容。當前,應當重點培育和扶持三方面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和詮釋,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內容,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特別是當代中國的關鍵所在。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推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根之所系,研究推介祖先留下的這份寶貴的遺產,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把鑰匙。三是對人類共同問題的有力回答。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當今全球化進程中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並積極謀求國際共識,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課題,也是彰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之世界意義的有力抓手。要採取有力舉措將這三方面的研究力量很好地調動、激發和整合起來,使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內容“鮮”、“活”、“醇”、“正”,既切實為國家利益服務,又真正為世界人民所需。

  高校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還必須創新思路辦法,拓寬“走出去”的方式途徑。概括而言,高校主要應當在兩個大方向上下功夫:一是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走向世界,必須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並從自身觀察和他者反觀辯証統一的視角來深入研究各種獨特性和普遍性的問題。隻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成果才是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統一的成果,我們才能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成一批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統一的優勢學科。二是要探索多種形式的哲學社會科學傳播途徑。這包括與國外高水平社會科學科研機構開展深入穩固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乃至牽頭設立國際性的學術文化組織,加大優秀社會科學專家的國際訪學力度和海外高層次社科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大優秀社會科學著作和文化精品的翻譯力度,著力建設好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探索創辦高水平外文學術期刊和學術網站。總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不宜採取轟轟烈烈的大規模、運動化模式,不宜期待一蹴而就的效果,而應當系統設計、分步實施、持續推進,以其他國家民眾易於理解和能夠接受的方式滲入各國特別是世界主流傳播渠道之中,經過長期努力達到潤物無聲而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話語權乃至中華文化影響力實質躍升的理想成效。

  加強國際文化和學術的溝通與交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施建軍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特別是推進中國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強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角度,提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1.適應國際化的戰略需要,在中國高水平大學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國際、區域和國別問題研究中心和“智庫”,提升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話語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的國際化,特別是我國國際化分工程度不斷提升,我們必須提出自己在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法律等多種學術問題上的態度和觀點。我們需要提升國際化問題的研究能力。當前急需加強已處於減弱狀態的國際化問題研究機構的建立,組織一批高層次、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學者隊伍,支持追蹤國際問題的長期研究,加大國際信息資料建設的力度,真正建立一批水平高、反應快、有能力參與和影響決策的國際問題智囊團。

  2.把中國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翻譯和傳播出去,推進中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我們必須站在世界文化和學術平等交流的立場上,推動中國文化和學術精品走向世界。對大學在一些有重要國際影響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立項計劃中,要提出國際推廣的任務要求。在國內高水平大學建立一批翻譯中心,運用各種語言,多方位介紹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有條件的高校,要組織構建外文期刊和網站,及時有效地推進優秀學術成果的傳播,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我們必須一方面產出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大優秀文化成果的推廣力度,增強中華文明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3.全力打造國際學術交流平台,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通過國際聯合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和利用孔子學院這一平台,全面介紹中國的社會、科技、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成就和發展概況,系統分析和闡述中國成功的發展之路。在學習他國優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基礎上,主動地、加大力度地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交流。目前,根據我們的了解,國外的學者和我們交流的需求很大,興趣很高。例如,在國家漢辦的大力支持下和我校商務漢語基地精心籌劃和推動下,“商務中國”巡講團赴俄羅斯、美國、日本、巴西、韓國、斯裡蘭卡、孟加拉等國家進行中國發展問題的專題演講並與當地高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反響熱烈。我校商務漢語基地把重點放在商務漢語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推廣方面。如與希臘雅典商業大學聯合召開“孔子與亞裡士多德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國際商務研討會,這是全球第一次將中、希古典哲學思想應用到現代經濟管理之中,在世界各國引起了東西方古典哲學思想的研究熱潮,特別是運用東方智慧解決西方部分國家的債務危機,提出了新對策和建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

  4.運用高校資源,組織師生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演出等活動。例如,我校近期受國家漢辦的資助和委派,組織大學生藝術團走出國門,赴美國、沙特阿拉伯、希臘、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裡蘭卡和孟加拉等國巡演。藝術團濃厚的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演出,傳遞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建構和諧世界的願望,反映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精神風貌。同時,我們積極在各國開展巡展活動,制作“中國印象”系列和“中外大學生文化交流”等內容的展板,依托各國孔子學院平台開展展出活動。有關中國歷史、地理、文化、商務、教育發展的精美圖片和中英文文字,全面細致地介紹了中國,吸引了大批當地觀眾。巡展與巡演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既節約了活動成本,又起到了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結果。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