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談之四

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2)

  2011年12月29日08:47  來源:中國教育報

  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提升學術創新能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吳漢東

  科研評價問題是長期以來影響和制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大難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創新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體制機制,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並將其作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五大任務之一。同時,教育部醞釀多年的《關於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也於日前出台。我認為,當前高校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創新科研體制機制,應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基礎與應用。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評價,並注重對其社會效用的評價,是國外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對於我國高校而言,可借鑒這一做法,對基礎性學科與應用性學科確立不同的標准、採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對於基礎性學科及其研究成果,應當以學術效果評價為主,重點是按照“創新性、前沿性”的標准考察其學術價值,尤其是對應用性研究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對於應用性學科及其研究成果,則應當以社會效用評價為主,重點是考察其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有無貢獻及貢獻程度。

  二是數量與質量。在當前高校所面臨的各種檢查、評估中,尤其是在學科排名、學位點申報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數量都是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完全以質量為標准進行科研評價是很難做到的。盡管如此,仍應進一步提升科研精品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以激勵廣大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產出具有較高顯示度與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在具體措施上,可借鑒國外高校的“代表作制”,對經同行評議認定的標志性學術成果的作者,可在職務聘任、導師資格認定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減輕其科研考核壓力,努力為高水平學術人才創造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

  三是形式與內涵。在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中,文獻計量、引文分析、影響因子等技術手段被廣泛採用。由於科學、權威評價體系的缺位,這些原本屬於技術上、形式上的手段逐步偏離了其工具屬性,越來越多被作為目的本身來追求,而學術成果的內涵及其理論價值、社會效用反而被忽略。為遏制這種形式與內涵倒置的“技術主義”傾向,必須進一步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方法,對科研成果的內涵與質量進行科學評價。在具體措施上,對基礎類的研究成果,由於其理論價值的顯現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可適當延長其評價周期,並擴大同行評議的范圍,尤其是要適當增加無利害關系的評價主體數量﹔對於應用類的研究成果,可借鑒英美等國高校的做法,試行政策實施效果評價方法。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很多法律、政策、規劃、文件都是由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主導或參與制定的,對於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在其實施一定時期后,組織由同行專家、實務部門專家、利益相關者代表構成的評議組,對其實施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的重要保障

  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 胡敏強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的重要保障。當前,主要應從科研評價體系、科研組織與管理體系、經費投入與保障體系以及成果轉化體系等方面,實現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質量與創新是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的首要標准,並且要提升到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否能夠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是否能夠服務國家重大現實需求以及是否能夠產生促進學術發展的實質性貢獻的戰略高度。在制定科研評價體系的思想意識和指導原則上,要破除一味追求“科研GDP”的簡單做法,倡導質量結合、分類評價和誠信公正的原則。在基礎研究上要注重思想高度和學術原創性,要能夠做到思想創新、傳承文明和推動學科建設﹔在應用研究上應能夠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做黨和各級政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還要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結合,和高校的整體學術評價體系建設與學風建設相結合。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研組織與管理體系。主要應從三個方面來推動。第一,緊密結合大學制度改革,建立學部、學院與科研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科研組織體系。隨著現代大學制度的逐漸確立,學部、學術委員會等在大學的科研組織、管理與評價中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二,探索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如何創新性地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體制改革。應積極探索社會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研究院)、學術特區、開放性研究機構等在未來10年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的作用和發展規律,在時機成熟時推進綜合改革與創新試點。第三,要建立高效務實的校、學部(學院)、科研平台多層次科研管理體系。要充分發揮校級科研管理部門的宏觀指導與規劃協調作用、學部(學院)一級的組織動員與業務指導作用,以及實現具體科研平台的建設落實和成果產出。

  三是建立合理的經費投入與保障體系。各高校要在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籌措經費支持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建立合理的經費投入與保障體系。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經費投入上,要避免兩種思想傾向。一是避免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不需要錢”的思想傾向,充分認識到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在實地調研、科學實驗、學術交流、成果產出與轉化等方面同樣需要較大經費投入的發展規律,二是要避免重復投入和低效投入的傾向,應加強經費管理,完善規章制度,探索經費投入與使用規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應把經費投入與推廣應用、科研合作、學科交叉和科研人才培養等相結合。

  四是建立全面的成果轉化體系。應站在戰略高度,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精神的要求,把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緊密結合,建立全面的成果轉化體系。具體而言,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用於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精神的高級人才,激發廣大學生成為各個領域的創新者﹔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同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結合﹔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用於政策研究,為黨和國家的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作出貢獻﹔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同大力推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相結合,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