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韓震:高校要為創新社會管理貢獻智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凸顯期。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更加明確地發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內容十分豐富,任務繁多。當前,社會管理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利益協調是當前社會管理的核心問題。社會領域目前主要問題是收入差距偏大。這種差距的症結之一在於城鄉二元體制,特別是農民的財產權尚未理清。二是部分社會成員非組織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以單位為主的管理方式或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方式都難以奏效。三是部分社會組織缺乏管理職能。部分新興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職能明顯,但社會管理職能弱化甚至缺失。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需要提出新思路、新對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我們要認識到,當前中國在社會建設領域創新不足,如:理念相對滯后、體制機制比較僵化、管理方法陳舊等。這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障礙。如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審視中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歷史進程,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加強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高校應積極發揮科研優勢,與地方聯手共同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貢獻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加快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步伐
我國正經歷著一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今后城市化率將達到75%左右。中國未來人口峰值會達到15億人左右,那麼就意味著今后11億以上的人要居住在城市。在未來20年內,流動人口大軍還會繼續增加,佔到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目標,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一重大社會問題。
規模龐大、增長迅速的流動人口群體,在現實中面臨很多困境與問題。
在就業和經濟上,流動人口失業時間較長,收入水平較低。從就業穩定性上看,流動人口在一個行業的平均工作時間僅3年多,雖然與季節工相比時間較長,但與城市居民相比,要短得多。此外,流動人口的生活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幾乎一半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時間不超過3年。
流動人口缺乏保障。流動人口勞動時間長,平均每周工作60.4小時。75.2%的流動人口每周工作時間多於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其中制造業52.1小時,批發零售業68.9小時,社會服務業58.6小時。流動人口的就醫需求難以被城市醫療保障體系覆蓋。流動子女跟隨父母不斷流動,得不到連續和穩定的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更存在障礙。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並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注水城市化”、“半城市化”。統計上,將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按照城市人口進行統計,而實際城市化水平並沒有那麼高。在某種意義上,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同義語。如果不能實現真正的城市化,就不能真正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把農民變成市民是發展的方向,是推動真正的城市化和現代化。把農民轉變為市民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要落實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上。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