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與目標
7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專題工作會議在北戴河召開。這是近年來社科院在北戴河召開的最熱烈的一次會議。
當天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創新工程專題工作會議開始了第一次分組討論,全院所局級領導分為五組,聯系各自工作實際,各抒己見,交流、座談學習胡錦濤“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李長春在建黨90周年理論研討會上講話精神的體會。大家還結合王偉光對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的主題報告,圍繞創新工程實施各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深入而務實的討論,為推進創新工程的實施建言獻策。
“李長春同志講了哲學社會科學與黨和國家事業之間的關系,對我院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學部委員李景源認為。國際研究學部副主任、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對此感觸頗深,她說,啟動創新工程,就要貫徹兩個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要堅持不唱高調、不講空話、不發牢騷,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認真研究並組織實施好創新工程。
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來說,今年開展創新工程至關重要。談到實施創新工程的意義,有與會人員認為,創新工程有一種將20%的人才作為蓄水池的調節和激勵作用,有助於加強研究人員的競爭感、歸屬感和主流意識。同時,“社科人”還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目前的狀況,與中央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還很不適應,尚須作出巨大努力。
在26日的第二次全體大會上,院黨組成員、中紀委駐院紀檢組組長李秋芳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實施意見》和《關於創新單位及創新項目申報要求的通知》兩份文件作了說明。她介紹了實施意見的形成背景、依據和要點,指出實施意見具有6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創新過程中的三個結合,即將中期規劃與年度安排相結合、原則性要求與可操作性舉措相結合、創新體制機制新要求與傳統體制中的合理有效部分相結合。二是強調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建設黨和國家重要的思想庫、智囊團,建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傳播平台,建設“走出去”戰略的學術窗口以及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才高地作為創新工程的基本任務。三是把科研組織方式、科研方法、傳播方式、人才培養和使用方式、學術觀點及學科體系的創新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著力點。四是明確把領導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學風建設、廉政建設作為創新工程准入的必要條件、作為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和保障措施。五是確定了推進創新工程的原則、步驟和組織領導。六是突出“三項改革”,即用人制度改革和創新崗位管理是創新工程的發力點﹔資源配置和研究經費管理改革是創新工程的制度亮點﹔項目評價辦法改革是發揮“三個定位”作用的關鍵點和人事財務制度改革的基點。
“創新工程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原有體制,讓人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希望、活力和未來。”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發言中說,創新工程的工作設計和實施充分體現了院黨組領導班子銳意進取的精神,工作思路逐步清晰,改革終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全院應盡量達成思想上的統一,科研人員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相比而言我院的改革已經滯后,現在需要抓住機遇奮起直追。此次工作會議的目的非常明確,對社科院未來5—10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盡管討論中大家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建議,但無不贊成創新,無不為即將展開的創新工程所鼓舞。
其實,王偉光在會議第一天的講話中就指出,這次會議就是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實施創新工程的目的、步驟和方法。他還指出,實施創新工程,要著力改革體制機制制度,努力實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學術觀點與理論創新、學科體系創新、科研組織與管理創新、科研方法與手段創新、用人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
這次北戴河會議上承3月的院工作會議,下啟創新工程各項舉措。會議結束后,各所局級單位領導回到北京,迅速傳達會議精神。所有“社科人”都意識到,創新工程真的來了。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