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記住那些特殊的日子。2011年的9月5日是個星期一。這個北京的秋日也許在旁人看來很平常,但將來很可能會被歷史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來,因為它與一個不同尋常的事件聯系在一起。
上午10點,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多功能廳。離儀式開始還有半個小時,人們已陸陸續續到場。大家相互握手問候,工作人員緊張有序地做著最后的准備。聽不到大聲寒暄,這裡的氣氛卻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與喜悅。
10點30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簽約儀式准時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首批進入創新工程的8家單位簽訂“創新單位責任協議書”和“首席管理聘任書”。雖然儀式隻有短短30分鐘,但其象征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經過幾年的醞釀、籌劃、組織,無數輪的討論、方案制訂、試點摸索,終於邁進了實施階段。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由中央直接領導的、代表中國學術最高水平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將迎來一場深刻的歷史性改革﹔意味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向著這樣的目標邁進:努力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家強院”和居於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現哲學社會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的功能和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前沿、適應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學科體系和研究格局將基本形成﹔在國際國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將明顯增強。
這樣激動人心的目標,在這一天變得如此清晰可感。而2011這個年份也將與一個詞聯結在一起,那就是創新工程“元年”。
機遇與任務
幾年前,國際經濟學界曾有人把中國經濟比作一個巨嬰,意思是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迅速,但又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無論從人口、地域、資源、經濟來講,都是一個天然大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國情復雜。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文明的領跑者,也曾是列強魚肉的對象。近百年來,中國經歷了從戰亂到統一,從貧窮到富裕,經過幾代人近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這個古老的東方文明大國已經不可逆轉地走上了民族富強之路。
正如有識之士所言,如今我們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動之中,而中國正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改革開放的攻堅期。這一切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其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多年前已開始醞釀、籌劃,並得到了黨和國家最高層的重視。
2005年5月19日,胡錦濤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題聽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匯報,審議批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關於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報告,就辦好社科院、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5月,李長春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30周年的賀信中,代表黨中央向中國社科院提出了“三個定位”的要求。2011年2月1日,李長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貫徹落實中央“5·19”會議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匯報》上批示:“政治局常委會討論確定的要求和各項工作,是對社科院最重要的指導原則,要全力組織落實好。”中央“5·19”會議精神和“三個定位”要求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創新工程的指導原則。
中央對五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中央精神和要求、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李長春在2011年初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時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正確辦院方針,積極履行中央賦予的三項主要職能,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以及發揮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劉雲山批示:“社科院認真貫徹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指示精神,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中央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做出突出貢獻。”劉延東也批示:“社科院黨組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於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認為,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和文化發展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實施創新工程,是貫徹中央“5·19”會議精神和“三個定位”要求,落實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五中全會、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戰略任務的綜合性實踐載體和可操作性具體依托,是使哲學社會科學邁上更新層次、更高台階的重大戰略舉措,必將實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體制機制制度的整體轉軌與創新,以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要,從總體上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水平和理論學術影響力,使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一次新的大發展。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