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三)

(1921年7月—2011年6月)之三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年07月25日1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79年

  1月1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建議兩岸實現通商、通郵、通航。同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從即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至此,從1958年開始的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結束。

  1月4日—22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選舉產生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此后,全國地方各級紀律檢查機構陸續恢復重建。

  1月18日—4月3日 理論工作務虛會召開。其中,1月18日至2月15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前一階段會議。3月下旬至4月3日,由中共中央主持召開后一階段會議,稱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3月30日,鄧小平發表講話,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后改用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提出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1月29日—2月5日 鄧小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

  1月3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蛇口建立全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蛇口工業區。

  3月21日 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12月6日,他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小康”的概念。

  4月5日—28日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通過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

  6月15日 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講話,分析我國社會階級狀況和統一戰線內部結構的變化,明確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這篇講話成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6月18日—7月1日 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召開,通過《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還通過《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7月1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先在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待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和廈門設置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9月25日—28日 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討論通過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稿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

  9月29日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初步總結新中國成立30年來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中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10月19日 鄧小平在對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代表講話時指出,統一戰線已經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實行多黨派合作,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方針。

  10月30日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致祝詞,指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1月26日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此后他多次闡述這一問題。

  1980年

  1月16日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作《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講話,明確提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一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二是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三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

  1月29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成立中央黨史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的通知》。中央黨史委員會由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聶榮臻、鄧穎超、胡耀邦組成。在中央黨史委員會領導下成立黨史編審委員會。隨后,在黨史編審委員會領導下分別成立了黨史研究室和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1988年8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黨史研究室和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組建新的中央黨史研究室。

  2月23日—29日 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決定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通過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建議全國人大修改憲法第四十五條,取消關於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

  3月14日—15日 中共中央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西藏工作的任務和方針政策。1984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此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4年7月、2001年6月、2010年1月分別召開第三、第四、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

  4月15日—18日 鄧小平、胡耀邦等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主席貝林格時首次提出黨際交往的基本原則。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處理黨際關系的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四項原則。

  8月2日—7日 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提出實行“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

  8月18日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對現行制度存在的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各種弊端必須進行改革。這篇講話成為指導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8月30日—9月10日 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根據中共中央建議,決定華國鋒不再擔任國務院總理,由趙紫陽接任﹔同意一批老一輩革命家不再兼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請求。

  9月2日 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工作情況和今后意見的報告》,要求從1981年起把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工作在國營工業企業中全面推開。

  9月25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

  9月26日—29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召開,決定成立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案進行公開審判。11月20日至翌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開庭公審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11月 陳雲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座談會上講話,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

  1981年

  2月25日 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九單位聯合向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發出倡議,開展以“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貌活動。

  6月27日—29日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作了科學總結,對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作出正確結論,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時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全會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趙紫陽、華國鋒為副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由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組成。

  7月31日 國務院批准《關於在湖北省沙市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報告》。沙市成為我國第一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城市。

  9月19日 鄧小平在檢閱華北某地舉行軍事演習的人民解放軍部隊時提出,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9月30日 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闡明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10月17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提出今后必須著重開辟在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中的就業渠道。

  12月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

  1982年

  1月1日 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月11日 鄧小平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翌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提出實現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六條方針。

  1月13日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

  2月20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

  3月8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經過改革,國務院各部委和直屬機構由98個裁減、合並為52個,工作人員編制減少三分之一左右。

  3月31日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明確闡述了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爭取、團結和教育宗教界人士,落實黨的各項宗教政策等問題。

  4月1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

  8月17日 中美兩國政府就分步驟直到最終徹底解決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通稱八一七公報)。這是中美兩國政府繼1972年上海公報和1979年建交公報之后發表的第三個關於中美關系的重要公報。

  9月1日—11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代表全國3900多萬黨員。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胡耀邦作《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報告。大會提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大會通過的新黨章,繼承和發展七大、八大黨章的優點,系統總結黨的建設的經驗,對黨的性質、目標、任務、領導作用、組織原則、各項制度、對黨員和黨組織的基本要求等作出了系統規定。大會決定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9月12日至13日,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批准鄧小平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為中央紀委第一書記。

  10月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中央黨政機關干部教育工作的決定》,規定中央黨政機關的所有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參加輪訓,要求中央黨政機關的干部教育經常化、正規化、制度化。翌年5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

  11月26日—12月10日 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通過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新修改的《憲法》加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規定恢復設立國家主席和副主席,設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國家領導人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12月11日 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對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作用、工作總則和組織總則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1983年

  1月2日 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肯定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4月5日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部成立。

  4月24日 國務院批轉財政部制定的《關於國營企業利改稅試行辦法》。翌年9月18日,國務院批准頒發《國營企業第二步利改稅試行辦法》。

  6月4日—22日 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舉行,選舉鄧穎超為全國政協主席。

  6月6日—21日 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選舉李先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烏蘭夫為副主席,彭真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鄧小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決定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

  8月25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決定》。

  10月1日 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0月11日—12日 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召開,通過《關於整黨的決定》,決定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這次整黨從1983年10月開始,到1987年5月基本結束。

  10月12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以前大體上完成建立鄉政府的工作。此后,建立鄉、鎮政府和各種合作經濟形式的工作在全國展開,人民公社體制廢除。

  1984年

  1月1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強調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提高生產力水平,疏理流通渠道,發展商品生產,延長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

  1月22日—2月17日 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和上海,充分肯定試辦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的決策。

  3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同意將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提出發展鄉鎮企業的若干政策。

  5月4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並提出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至1988年,國務院批准大連等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后,中國對外開放由沿海逐步向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首府城市發展。至2011年5月,共建成12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5月8日 國務院作出《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指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自然環境破壞,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基本國策。

  5月10日 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適當擴大國營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計劃等10個方面的自主權。

  5月31日 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9月26日 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草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2月19日,聯合聲明正式簽署。

  10月1日 首都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鄧小平檢閱受閱部隊並發表講話。

  10月20日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性質和各項方針政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實現了黨在經濟理論上的突破。

  10月 《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開始分卷出版。全集共60卷,1990年12月出齊。2001年1月,又出版《列寧全集補遺》。

  12月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

【1】 【2】 【3】 【4】 【5】 【6】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