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吳潛濤

列寧愛國主義思想探析

吳潛濤 楊峻嶺   2012年11月26日08:40  

二、布列斯特時期列寧同愛國主義的斷然決裂

在世界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列寧以堅定的國際主義立場為依托,高舉世界革命的旗幟,堅持“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和“戰爭失敗主義”的基本策略,與第二國際中社會沙文主義和調和主義者等所謂的“愛國主義”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並進行了思想、組織上的徹底決裂。他不顧考茨基、盧森堡等人的反對,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有利時機,在俄國率先發動了無產階級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然而,當時的蘇維埃政權的處境非常惡劣,政權極其不穩固。一方面,蘇維埃政權亟待建立新的國家機構以取代被打碎的、舊的國家機器,亟待建立新的軍隊和取消在內戰中發展起來的無政府主義﹔另一方面,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根本無力組織防御德國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為了給蘇維埃政權爭取一個喘息的時機,列寧主張立即同德國單獨締結和約,使對革命構成巨大威脅的德國帝國主義保持可能的中立,以便利用這個喘息機會集中國內的一切力量用以鞏固國家機構和軍隊方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衛祖國。根據當時德國提出的條件,蘇維埃共和國必須將原屬俄國的1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劃出去,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以及裡夫蘭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莫昂宗德群島的一切權力﹔蘇維埃政權保証給德國一定數額的金錢,以償付其在帝國主義戰爭期間供養俄國戰俘的費用等。列寧權衡國際國內局勢,於1918年1月7日在向蘇維埃共產黨提交的《一月七日的提綱》中,闡明了在目前德國提出的尚可容忍的條件下,立即同德國締結和約的必要性。與列寧主張的立場相反,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共產主義者”集團堅決反對接受德方提出的掠奪性條件,堅決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德國帝國主義宣布戰爭﹔托洛茨基則主張蘇俄應宣布停戰、復員軍隊、但不簽訂兼並性和約,即所謂不戰不和。由於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堅決反對,使得列寧的主張未能得到蘇共中央的多數支持。1918年2月18日,德國向蘇俄發起全面進攻。1918年3月3日,在戰爭形勢十分危機的情況下,列寧不惜以犧牲俄羅斯民族的最大利益為代價,不惜陷布爾什維克黨於徹底分裂的境地,以辭職相威脅與德國侵略者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是一個更加可恥、更加苛刻的駭人聽聞的掠奪性條約。根據和約,蘇維埃俄國共喪失100萬平方公裡土地,以各種形式向德國交付60億馬克的賠款。《布列斯特和約》是新生蘇維埃政權為了擺脫帝國主義戰爭,保存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實行的一種革命妥協。它為新生的蘇維埃紅色政權贏得了喘息時機,使蘇維埃俄國的無產階級專政得到鞏固,國家經濟得到了整頓,建立正規的蘇聯紅軍,為后來擊潰國內、國際的反革命武裝干涉創造了條件。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政權后,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簽訂這一屈辱性和約,根源於其堅定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立場,並堅信俄國隻有為即將到來的歐洲,乃至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協和犧牲才能真正使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得到鞏固。列寧指出:“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願違背馬克思主義和整個社會主義的原則,那就不能否認,社會主義的利益高於民族自決權的利益。”[11]面對布列斯特和約簽訂時期,持狹隘愛國主義立場的孟什維克派、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痛苦、怨恨和憤怒,列寧說:“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特別巨大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困難,就是它不得不經過一個同愛國主義斷然決裂的時期,即布列斯特和約時期。”列寧認為,“這個和約引起的痛苦、怨恨和憤怒是可以理解的”。[12]但是,當時的布哈林和社會民主黨左派卻不能理解列寧的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的情懷,他們強調俄羅斯的榮譽、利益是不容侵犯的,這種巨大犧牲是不值得付出的。對此,列寧嚴厲批判斥責他們已經成為“愛國主義”、“市儈民族主義”的俘虜。事實上,列寧始終把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成果的最終鞏固寄托在世界革命的勝利的偉大設想上,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你就應當為了國際革命而犧牲自己的一切愛國主義情感,這個革命一定會到來。”[13]對此,斯大林在列寧葬禮的悼詞中曾作過明確的闡明,他說:“列寧從來沒有把蘇維埃共和國看作最終目的。他始終把它看作加強西方和東方各國革命運動的必要環節,看作促進全世界勞動者戰勝資本的必要環節。列寧知道,不僅從國際的觀點來看,而且從保全蘇維埃共和國本身的觀點來看,隻有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列寧知道,隻有用這樣的方法,才能鼓舞全世界勞動者去進行爭取解放的堅決戰斗。”[14]

三、正確理解列寧愛國主義思想

1.科學界定了小資產階級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的這句膾炙人口的愛國主義名言,被眾多研究愛國主義精神的學者們奉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愛國主義的權威闡述。事實上,早在1985年10月25日,中央編譯局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室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對列寧關於愛國主義的一處論述的譯文的訂正》一文中就已經將1977年版《列寧選集》第3卷中《皮梯利姆·索羅金》一文中“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的譯文修訂為:“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絕而形成的一種極為深厚的感情。”被聲明糾正的譯文之所以強調“彼此隔絕”,是因為,列寧在《皮梯利姆·索羅金的寶貴自供》一文中所說的愛國主義,是同小生產者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相聯系的愛國主義,是小資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列寧認為,“愛國主義,這正是小私有者的經濟生活條件造成的一種情感。”[15]小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比較,它是最愛國的。大資產階級比較國際化,小資產階級不大活躍,同其他國家很少聯系,也沒有卷入世界范圍的商業周轉……我們在布列斯特和約時期曾經不得不反對愛國主義”。[16]顯然,在列寧看來,小資產階級愛國主義是一種舊的、狹隘的愛國主義。正是這種狹隘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得小資產階級在1918年初,不顧當時舊的軍隊已經瓦解、新的革命的軍隊尚未建立的客觀現實,堅決反對剛誕生不久的蘇維埃政權同德國締結布列斯特和約。在他們看來,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和約,是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所不能接受的,也是對其愛國主義情感的“褻瀆”。因此,小資產階愛國主義不僅是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隔絕、封閉的產物,而且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是小資產階級狹隘、封閉的意識觀念的反應。

由此可見,列寧在《皮梯利姆·索羅金》一文中所說的愛國主義,是一種舊的、狹隘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絕而形成的一種極為深厚的感情”這句名言,是列寧對小資產階級愛國主義的概念界定,而不是對無產階級愛國主義的概念界定。但是,由於一些學者缺乏對經典原著的深刻研讀,因而長期以來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對列寧愛國主義思想的錯誤理解。

2.繼承發展了馬克思“工人沒有祖國”的愛國主義思想

早在1848年,馬克思就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明確宣布:“有人還責備共產黨人,說他們要取消祖國,取消民族。”“工人沒有祖國。”“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地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17]顯然,在馬克思看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達,世界市場的建立以及無產階級專政在世界范圍的實現,各國人民的民族隔絕將不復存在,民族隔絕消失了,愛國主義當然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馬克思不承認工人階級有所謂的祖國,自然不會仰慕或歌頌愛國主義情感或愛國主義精神。應該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馬克思一貫堅持的基本立場。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后,馬克思在他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又一次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國際主義立場,他說:“工人階級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們兄弟般的合作,那麼當存在著那種為追求罪惡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見並在掠奪戰爭中洒流人民鮮血和浪費人民財富的對外政策時,他們又怎麼能完成這個偉大任務呢?”馬克思呼吁工人階級“洞悉國際政治的秘密,監督本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在必要時就用能用的一切辦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這種活動時就團結起來同時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關系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准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准則”。“為這樣一種對外政策而進行的斗爭,是爭取工人階級解放的總斗爭的一部分。”[18]因此,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庄嚴宣布,工人階級“勞動的解放既不是一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涉及存在現代社會的一切國家的社會問題,它的解決有賴於最先進各國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合作。”[19]顯然,馬克思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戰士從來就不是所謂的愛國主義者,而是擺脫各種“愛國主義”偏見束縛,團結起來敢於同反動統治階級斗爭的,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和國際主義意識的“國際主義者”或“世界公民”。在馬克思看來,打破地方界限、民族界限,實現各國工人階級的團結與聯合,是實現無產階級勞動解放的根本途徑。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指責“拉薩爾從最狹隘的民族觀點來理解工人運動”,不惜以犧牲工人運動為代價,來迎合俾斯麥政府的國際陰謀,而對於“德國工人階級的國際職責竟一個不提!”[20]

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世界革命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列寧之所以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批判和否定愛國主義,一方面與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的立場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在帝國主義戰爭即將爆發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形勢趨於成熟的特殊歷史時期,列寧高舉國際主義的旗幟,同當時嚴重危害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前途的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以及歐洲各國的帝國主義和軍事擴張主義的“愛國”思潮進行堅決斗爭的目的在於:反對戰爭、倡導和平,防止各國無產階級淪為帝國主義各壟斷組織之間相互殘殺的手段和工具,避免世界各國無產階級自身的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3.不能無原則地批判愛國主義

列寧在當時之所以無情地批判愛國主義,是因為這種愛國主義是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狹隘民族主義,它背離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實現無產階級革命任務的最大障礙。其實列寧並不是無原則地批判和否定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比如,他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一文中批判“左派共產主義者”時說:“你們慣於把‘護國主義’看作卑鄙齷齪的東西……以致你們中間有些人竟然荒謬到以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保衛祖國是不能容忍的(實際上,只是在資產階級所進行的帝國主義的、反動的戰爭中,保衛祖國才是不能容忍的)。”[21]列寧指出:“如果是剝削者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而進行戰爭,這就是罪惡的戰爭,在這種戰爭中採取‘護國主義’就是卑鄙行為,就是背叛社會主義。如果是已經戰勝本國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而進行戰爭,那麼這種戰爭就是合理的和‘神聖的’。”“為了同國際社會主義‘加強聯系’,就必須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誰要是對無產階級已經獲得勝利的國家的國防採取輕率的態度,他就是在破壞同國際社會主義的聯系。當我們是被壓迫階級的代表時,我們不曾輕率地對待過帝國主義戰爭中保衛祖國的問題,我們從原則上否認了這種保衛。當我們已成為開始組織社會主義的統治階級的代表時,我們就要求一切人嚴肅地對待國防。”[22]“過去,我們從原則上反對護國主義,所以我們當時有理由譏笑那些好像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利益而想‘保護’自己祖國的人。現在,我們已經獲得做無產階級護國派的權利,問題的整個提法就根本改變了。”[23]由此可見,在列寧那裡,是肯定還是批判愛國主義,關鍵要看現存的國家是否符合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國家,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4.積極支持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洲的越南、印度、伊朗,非洲的喀麥隆、尼日利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西歐的愛爾蘭等國家在大戰中先后爆發了反帝武裝起義。盡管這些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它們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加深了歐洲的革命危機,成為國際無產階級反帝的重要同盟軍。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戰爭也喚醒了東方,把東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國際政治生活。”[24]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對波蘭、芬蘭等弱小民族的獨立與解放運動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所有這些都表明:對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而進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列寧不僅完全理解,而且是積極支持的。在列寧看來,對愛國主義戰爭的批判和否定是有條件的。無產階級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而進行的護國戰爭是正當的、神聖的,被壓迫民族、人民為了擺脫殖民統治和殖民壓迫而進行的愛國主義斗爭也是正義的斗爭﹔鞏固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獲得勝利的必要前提和根本途徑。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