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基金專刊(人民論壇)>>期刊內容

調整收入差距 促進社會公平 (3)

沈 偉  沈揚揚  2011年10月11日13:48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調整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基本思路

  我國調整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總體目標是: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系。

  一是以調整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為目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10年底,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000美元。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按庫茲涅茨“倒U”原理人均收入差距變化標准判斷,一直不斷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將逐步出現下降的趨勢。順應收入差距“倒U”變化趨勢,我國收入分配調節政策的指導思想要轉變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這是因為,雖然庫茲涅茨“倒U”理論假說揭示了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將開始下降,但經濟運行實際中收入分配差距究竟能否下降,還取決於執政黨的政府能否順應經濟規律,採取有力措施調整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以社會公平為目標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困難群體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高收入者的過高收入,嚴厲打擊非法非正常收入,努力緩解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⑧

  二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全面重視社會公平。效率與公平有對立的一面,但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多是相互促進的。效率是公平的源泉,公平是效率的保障。調整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是整個分配體系的核心和基礎,從初次分配就開始注重公平,有助於從經濟活動的起點、過程和結果等多方面、全方位考察收入差距狀況,制定對策。目前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現狀,除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外,還在於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缺乏規范性,收入分配的源頭較為混亂。因此,“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初次分配中就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⑨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全面重視社會公平,確保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公平,清理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從源頭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公。

  三是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一要轉變收入分配觀念,改變把勞動報酬單純看作成本,認為勞動報酬提高,就會加大成本、影響經濟發展和就業的理念。樹立提高勞動報酬是維護社會穩定、擴大社會消費、促進發展和增加就業決定因素的理念。二要參照國際社會分配關系的變化規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目前,典型市場經濟國家,勞動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達3/4,我國工資佔增加值比例僅為25%,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三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國民收入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改變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佔比逐年下降趨勢。

  四是完善收入分配機制,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收入分配關系主要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如果市場機制不完善,就不可能有公平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機制,一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大力提高在職職工的工資水平,增強低收入勞動者進入到中等收入階層的可能性,確保職工工資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企業利潤的增長而增長,分享改革和發展成果;二要限制企業高管收入過快增長。提高勞動報酬比重,就要適當限制企業利潤和高管收入的過快增長。可以通過完善企業經營管理者年薪激勵機制限制高管收入增長過快,通過調整企業與個人所得稅約束資本報酬的增長;三要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貫徹和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施行辦法》,鼓勵勞資雙方就企業的內部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為保証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順利推行,逐步提高工資水平,維護職工利益。

  五是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抓好三個關鍵環節: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目前我國農業產值在GDP中佔比每三年下降兩個百分點,大量的農業人口分配越來越少的農業產值,收入不可能提高。因此,提高農民收入佔比的關鍵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農村人口轉移。二要把農民增收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結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規模經營,盡快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六是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充分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穩定之基,是解決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貧困問題及提高其低收入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就業難的深層原因是,大型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推動高,而民眾創業、中小企業發展和勞動密集型推動的經濟增長程度低。世界解決就業的普遍規律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是要充分發揮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就業中的作用。當前重點要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要將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二要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和穩定現有就業崗位,促進城鄉勞動力統一市場的形成。三要幫助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和災區勞動力就業,落實好國家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

  七是健全調控體系,增強政府收入分配調節功能。一要發揮政府對低收入勞動者的保護功能,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准,監督企業嚴格執行;及時調整工資指導線,為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參考依據;介入勞資談判,完善勞、資、政三方協商仲裁機制;把對勞動者保護納入政績考核,而不只是看人均收入和GDP指標。二要加大政府對過高收入的調節力度,推進分類征收與綜合征收相結合的個人收入所得稅制度建設,適時開征遺產稅、贈與稅和社會保障稅,加強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嚴堵高收入者個稅漏洞。⑩三要強化政府對收入分配秩序的監管職能,取締非法收入,規范灰色收入,調控壟斷收入。四要完善社會保障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准和社會統籌層次,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不同群體社會保障待遇差別過大問題。(作者分別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調整個人收入差距與促進社會公平研究》研究成果的部分內容,結項號:20110808)

  注釋

  ①Chen zong-sheng, The Impact of Illegal and Abnormal Incomes Inequality of Chinese Residents and Its Economics Analysis,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 Achieving Growth with Equity,14-15 December 2001, Shanghai.

  ②“國家發改委稱,收入最低的1/5人口隻擁有全部收入的2.75%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大且不合理”,《新浪網》,2006年2月7日。

  ③鐘瑤奇:“重慶社會各階層狀況調查分析”,《湖南社會學網》,2009年12月10日。

  ④權衡:“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文匯報》,2010年10月26日。

  ⑤沈偉:“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雙重分析與對策選擇”,《學術交流》,2004年第1期。

  ⑥劉國光:“到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的時候了”,《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7月1日。

  ⑦陸學藝:“中國中產階級所佔比率已達22%∼23%”,《中國經濟網》,2009年8月17日。

  ⑧沈偉:“提高城鎮低收入困難群體收入水平的若干政策建議”,《成果要報》,2006年第41期。

  ⑨林毅夫:“初次分配中就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中國証券報》,2007年3月23日。

  ⑩中宣部理論局:《從怎麼看到怎麼辦》,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1頁。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