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新聞鏈接

大學能教出作家嗎? (2)

楊雪梅 姜泓冰  2011年12月02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許多很好的文學苗子進了我們的高校教育系統,出來以后並沒有長成大樹,而是直接變成了小拐杖

  楊塵瀟是上海大學一年級的本科生,酷愛寫作,也有著自己的文學夢想。但他發現自己的小說總寫不長,情節的展開也很混亂,尤其是自己塑造的人物沒有什麼血肉。今年他報名參加了文學院創意寫作中心為新生開設的研討課《成為作家》。這門研討課是小班教學,20個人分成幾個小組,按興趣進行討論。老師會讓每個人講述自己的家族史,講述自己最刻骨銘心的故事,然后圍繞這些故事展開情節。“比如老師通過分析經典作品,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的人物置於絕境而后生,如何讓人物面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沖突,而不同的人物需要構建怎樣的關系網。或者如何向內發掘潛意識,這些都令我們茅塞頓開。”

  如今上海大學不但成立了校級的中國文學創意寫作中心,還在文學院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針對本科生的創意寫作活動平台,而一個意在建構創意寫作教育教學系統的學科組也頗具規模。

  迄今為止,復旦大學並沒有將“創意寫作”訓練向本科生延伸的計劃。在王宏圖看來,他們還處在創意寫作人才培養方式的探索階段,作為教育部首個專業學位試點,主要任務是積累經驗。“我們的任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具有寫作才能的人,提高作家的素質。我們是給喜歡文學、愛好寫作的人提供提高寫作技巧的機會,至於最終能否成為作家,還需要日后進一步實踐。”陳思和教授的定位仍相當低調。

  其實創意寫作也並不是新生事物。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明認為,以前各大學中文系都有寫作課,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因為多數老師不是作家,教不好這門課,許多大學就逐漸將這個學科取消。上海大學的創意寫作,實際上是來填補這個空白的。當然,因為挂了“創意”的名號,就很自然要向創意產業這個新起的行業借力,寫作的范圍也因此擴大,除了過去所謂“文學”范圍裡的詩歌小說散文等等之外,還加上廣告文案、歌詞、游戲故事、影視劇腳本等等,與過去的寫作課不同了。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認為我們現在的高校中文教育中缺乏雜家,缺乏作家。而在過去,魯迅、周作人、沈從文、聞一多、老舍等既是學者又是作家,其實即使是文學的鑒賞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更多生命的體驗。我們的課堂經常討論一些偽問題,一些已經成為結論的概念,並沒有更多可匹配的實踐與創作。“每一個學生的精神走向是多種的,如何激發,能不能激發很關鍵。當下的大學文學院以文學作品批評與語言學研究為主要方向,所有的學生被帶入到一個擁擠狹長的地帶裡,對數量不多的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批評研究,這個過程也許是快樂的,但創造性的寫作會更快樂。許多很好的文學苗子進了我們的高校教育系統,出來以后並沒有長成大樹,而是直接變成了小拐杖。”

  今年夏天,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組織了首屆創意寫作夏令營,請了著名的作家、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以及創意設計師一起給學生開講座,最后所有的學生都得完成自己的文學創作,一首詩或者是一個劇本,文學院的老師負責一對一地跟蹤學生的創作,對他們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直到最后成為拿得出手的完整的產品,現在這本作品集已經付梓了。夏令營的策劃者許道軍副教授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現在的教學側重於培養內功,文學史、文藝理論、文藝批評學得非常系統,這使得我們學生的內功很高深,但卻不能設計套路與架勢,將一身的功夫施展出來,很多學生甚至不能表達思想和情感,有時連一個簡單的故事都講不好,當然也就無法回應波瀾壯闊的現實。

  讓高校成為創新的源頭

  創意貧瘠一直是我們的文藝創作中難以克服的瓶頸,這和創意教育缺失有很大的關系

  “過去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現在高校為什麼不能成為文化創新的發動機。”在葛紅兵看來,一切以創造性思維為主導、以文字作品為實現形式的創造性活動都屬於創意寫作,幾乎可以包括文化創意產業所需要的基礎性的上游內容寫作。“文化產業對中文專業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各類網站、游戲等新媒體,報刊和圖書出版業、影視傳播和廣告,會展和企業策劃,以及各類娛樂行業等都大量需要新型的寫作人才,需要創意人才。包括以手機和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需要大量的創意寫作團隊。”

  在國外,創意寫作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工作室或者工坊制的形式完成的,工作室不一定設在大學的課堂上。“除了正規學制的學期教學,高校資源也可以嘗試實現與社會資源的結合,到鄉村、城市社區、廠礦,與工人、農民工、村民等結合,創建一系列活躍的寫作工坊,提供另一種角度的更為扎實的文學抒寫。”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1中國版權年會”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坦言,目前國內很多文化藝術作品創造力不夠,90%的作品屬於模仿和復制的,我國一年文藝作品達到4300多部,但是公眾閱讀的卻不多,原因就是創新能力不強。

  創意貧瘠一直是我們的文藝創作中難以克服的瓶頸,題材趨同、照搬成風、脫離現實、缺乏人文關懷,舊題材翻拍不止,山寨風經久不息,很多都是低水平的不合格商品,根本算不上是精神產品,這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的教授黃昌勇正在籌備一個國際性的創意教育大會,他認為在我們的創意產業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上游的原創,而這和我們的創意教育缺失有很大的關系。

  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意寫作應該在更高的層面進行探索與推廣。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