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復制 唐春成繪
11月29日,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的小說《春盡江南》獲選《新京報》評選的年度文學圖書。而他的另一部小說《人面桃花》剛剛被搬上話劇舞台。格非一向被認為是學者型作家的代表,他在清華主講寫作、小說敘事學、伯格曼與歐洲電影等課程,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在今年的10月,由韓國現代中國研究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人民大學作家群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在首爾的韓國外國語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孫郁、劉震雲、閻連科、王家新等作家的多部作品被譯成韓文出版。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大學作家群的形成正在成為改變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2009年,教育部批准復旦大學中文系設立國內首個“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學位點”,開始了高校培養作家的探索。2010年,該專業招收了第一批2名學生,2011年,又招收了第二批17名學生。目前,第一屆學生已經修滿學分,進入畢業作品創作階段,他們寫的不再是論文,而是要提交一篇3萬至5萬字的小說或散文作品,加上一篇闡述創作體會的5000字論文。
上海大學也於2009年成立了校級的創意寫作中心,2011年開始創意寫作研究生的招生。但它們的創意寫作似乎走得更遠,面向大一新生的《成為作家》研討課,採取小班教學,注重潛能開發,讓許多懷有作家夢的學生找到了一個取經的平台。
創意寫作,這一發端於上世紀30年代歐美的潮流,在中國因何突然熱鬧了起來,面對種種質疑又將走出怎樣的本土化之路?
神奇的魔力可以傳授嗎? 作家有兩類,一類是作家等於作品﹔一類是作品大於作家,而后者顯然需要經過各方面的訓練
復旦大學的“創意寫作”幾乎是由著名作家王安憶一手創建的。2006年,復旦大學開始在碩士中增設“文學寫作”方向,每屆招收一至二名學生。2007年起,王安憶正式在復旦任教。作為國內首個“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學位點”的帶頭人,她的教學方式更注重實踐,每次課前讓學生先寫幾千字作品,在課堂上加以評議。作品被適度分解為場景、對話、心理等不同部分,以小組的形式加以交流。目前已經有學生發表了相對成熟的文學作品。
負責創意寫作招生的復旦大學王宏圖副教授介紹說,在國內,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也被很多人認可,“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理由是作家基本上是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但國外卻並不是這樣。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所大學開設了創意寫作課程,甚至還有創意寫作的博士學位。但是我國的創意寫作專業還是放在藝術碩士(簡稱MFA)學位大類之下的一個分支,我國藝術碩士學位還包括音樂、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美術、藝術設計等8個創作領域。”
多蘿西婭·布蘭德是當年美國創意寫作的堅定推動者,她說:“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而且這種魔力可以傳授。”她的《成為作家》曾經風靡全世界,今年剛剛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其譯著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刁克利認為,為什麼隻有少數人成為了作家,而我們大多數人隻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以至於徹底遺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際遇,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對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在根本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文學的夢想。我們根本不相信創作的才能可以學習而來,也找不到途徑來進入這個門檻。
上海大學中國文學創意寫作中心主任葛紅兵教授曾在英美及澳大利亞等國系統考察了國外的創意寫作,他介紹說,高校創意寫作系統20世紀20年代末創生於美國,后作為新興學科在美國得以確立和推廣,目前在美歐已是有80余年歷史、包含近20個子類、設有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層次的大學科系統。數千個持續活躍的高校創意寫作系統為美國的創意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戰后美國普利策獎獲獎人絕大多數曾經受過高校創意寫作系統教育,絕大多數美國作家來自高校創意寫作系統。而中國的創意寫作才剛剛起步,在學科定位和培養目標方面還處於探索階段。
作家有兩類,一是作家等於作品,想到哪裡想到多少寫出來﹔一類是作品大於作家,雖然有些東西沒有想到,但是通過各方面的技術的訓練,通過文學性的表達,產生的東西大於自己所想的。上海大學文學院的陳鳴副教授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在高校有過許多的寫作興趣班,當時許多中文系的學生都已經有自己的人生體驗了,很容易找到突破口,而且他們的成名作也都很有影響。但很多人的寫作並沒有穩定下來,除了自己的記憶和經驗就沒有多少提升的空間。實際上,一個好的作家,顯然不可能隻有天賦,他需要具備人為和天生的雙重優勢,就像優秀的雜交植物一樣。而人類歷史上出了那麼多的作家,在創作上是有共性的。成為一個作家,就和學京劇一樣,在展現自我風格自創流派之前,應該先學哪出戲,學多少出戲,如何循序漸進是有講究的。很多中文系的學生是有寫作基礎的,也都有自己的“寫作故事”,這些都是寫作激情的來源,但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鼓勵他們進行創作的學科設置。
寫作如果通過教育系統來培養,還是不是真正的創意寫作?這在美國也曾遭遇質疑,人們擔心,高校創意系統培養出來的不過是文化工人,成為跟著市場走的賺錢機器,或者說最后創意寫作的教學也成為一個禁錮的體系,扼殺創造性?但提出這些問題的人一邊質疑,一邊從事創意寫作教學。在質疑和反質疑的過程中,創意寫作教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美國文學也由此走向繁榮,從事創意寫作的人數大幅增加,整個社會的文學鑒賞力和創新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我一直認為作家應該與高校有關。”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說,“隻不過高校培養作家,需要的是一種環境和氛圍,是一個平台,是讓想要成為作家的學生,保持寫作的沖動,然后有人與他討論,有人批評與指導。我們的大學一直信奉傳道授業解惑,仿佛隻有成為一個知識體系、夠得上一門學問的東西才能教授,但寫作這樣有創造力的活動並不被重視。郭敬明是上海大學的學生,我們專門為他的作品開過研討會,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些吃著麥當勞長大的一代的思想。在上海大學熱愛文學的學生還有很多,如何讓他們脫穎而出?也有許多學生在寫作,可是沉醉在個人的無病呻吟中,如何讓他們的作品能夠與社會共鳴?學校應該提供這樣一個平台,把社會上的著名作家請進來,建立駐校作家制,同時讓學生也能夠參與其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