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獎勵
讓精品能“留下來,走出去”
總政歌舞團的藝術家們依然清晰記得去年10月14日的那個夜晚,在武漢,曾任魯南鐵道大隊長槍隊指導員的李德富,看過舞劇《鐵道游擊隊》后激動萬分。老人以標准的軍禮向演職人員表示感謝,並留下“生動再現歷史,再現中華民族不屈之魂”的贈言。舞劇《鐵道游擊隊》2010年7月成功登陸國家大劇院后,在十多個城市演出了43場,一年多來,經過不斷修改、反復錘煉,已成為我國當代舞台的精品劇目。
“浮躁之風盛行,這是創作的大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曾經多次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說,近年來能沉下去、靜下心的藝術家日益增加,正是因為他們能夠靜心磨練,才使精品的數量越來越多。
經過歷時3年多的創作和研究,一部代表江蘇文化符號的民族舞劇《秀娘》日前在無錫開始排演,江蘇民族舞劇院在立項、劇本、舞蹈、服飾、舞美各個環節都緊密依賴市場調研和社會反饋,“決不疏忽一步!”導演趙明曾這樣立誓。
文藝家們之所以能夠靜下心來,在於一系列舞台、影視、圖書創作的扶植政策相繼出台,各類專項獎勵資金不斷設立,為文藝創作和生產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各級文聯和作協也以改進評獎、創建基地、組織採風等多種形式,為文藝家創作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舞台精品的代表,演出總計100場,觀眾達20多萬﹔而話劇《四世同堂》先后在深圳、上海、青島等19個大城市演出80余場,總票房超過2000萬元。成本低、周期短、生活化的小劇場話劇劇目如今也已經成為京滬等地夜晚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介紹,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萬元,已推出50台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京劇《宰相劉羅鍋》、舞劇《大夢敦煌》、川劇《變臉》等,都代表了當今舞台藝術水准的優秀之作。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歷時5年完成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獲得國家財政1億元的項目資金支持。如今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辛亥革命百年書畫作品展,也集中顯示了美術創作在反映重大主題時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文化“走出去”,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我國的原創音樂、舞蹈、雜技精品和傳統藝術紛紛走向國際市場,上海昆劇團的全本昆曲《長生殿》在德國連演4天,轟動一時﹔“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周”,如今已經是歐美各國文化生活中的一項內容。不斷參加國際圖書博覽會、全力辦好國內的國際書展,讓中國的好書由此一步步走向世界。國家支持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中國經典出版計劃也已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種書通過外國30多個出版集團推向國際市場。
聯合,獨創
讓精品凝聚人類的智慧
走進天津光華劇場,這裡已經成了聲光電的世界,令人震撼的動作接二連三,神奇的情節引人入勝。上海城市演藝有限公司和天津雜技藝術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舞台劇《胡桃夾子·海上夢》正在緊張合成,即將在上海首演,歐洲和日本的百場定單也已簽訂。在經典芭蕾故事的牽引下,邀請世界各地人才重新創作的這部舞台劇帶給觀眾的將是一個新的藝術天地。
在我國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中,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方式,就是延攬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跨國跨省市跨行業,強強聯合,以中國制造的方式,重新制作甚至二度創作經典作品。這樣的方式如今已被國際舞台高度認可,形成了新的中國文化品牌。
雜技芭蕾《天鵝湖》就是成功的典范。這不但是雜技和芭蕾嫁接后重新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雜技的革命和舞蹈藝術的延伸。上海城市演藝有限公司投資制作、廣州戰士雜技團創作演出的這部藝術杰作已經走遍歐洲,連芭蕾《天鵝湖》的故鄉俄羅斯都贊不絕口。
在國家大劇院2011年的演出安排表上,歌劇是重頭,除了《趙氏孤兒》、《西施》和《山村女教師》是原創外,都是國家大劇院聚集國際優秀導演、表演、舞美人才的新制作。
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世界歌劇經典之作是全人類的瑰寶,由中國的國家大劇院重新制作,可以為中國觀眾接受經典文化開辟順暢的渠道,又可以提升大劇院的文化制作水平,也可以在國際舞台提高大劇院的知名度,與世界對話。《托斯卡》被國內外業內人士認為是經典歌劇新制作的巔峰。
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寧根福說,從成功的中國制作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既吸取了世界優秀的藝術元素,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又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內涵,這是成功的基石。
獨立原創、中國制作、中外融合,一個個成功的文藝創作生產方式,讓中國文化精品像江河之水源源不斷,奔流激蕩。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