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新聞鏈接

建構創新體系 促進繁榮發展

袁貴仁: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中大有可為 (3)

——訪教育部部長

  2011年07月06日09: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5 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力軍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素來有“五路大軍”的說法,作為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雄厚的高等學校,近年來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建設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表現在幾個方面?

  袁貴仁: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實力雄厚,高校是一個重要方面軍,也可以說是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密集,學科齊全,積累豐厚。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約44萬人,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的85%左右。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和科學的精神,勇於創新,無私奉獻,育人水平和科研整體實力明顯增強,研究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參與國際對話的能力與范圍大為拓展,奉獻出一大批有廣泛影響的優秀成果,涌現出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新進展,呈現了新氣象,作出了新貢獻。突出表現在:一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中央組織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研究教育,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教育,全面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教育,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二是推進理論創新。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教書育人又潛心治學,產出了一批有重要價值的傳世文獻和學術精品,為探索人類文明進程、傳承優秀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深刻認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積極圍繞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產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三是為黨和政府提供決策咨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運用自己的知識才智和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為黨和政府決策咨詢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四是加快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環境、制度環境、人才培養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是科研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產物,它的突出貢獻就是將個體、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為團隊、綜合的力量,推動了高校科研組織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固定走向流動,促進了文科研究從傳統組織形式向現代組織形式的轉變。

  6 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十二五”期間,教育系統特別是高校系統,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格局中,有什麼戰略目標?如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特殊的貢獻?

  袁貴仁: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在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作出新貢獻。

  一是為人才培養作出新貢獻。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促進科研、教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加大優秀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更好更多更快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為提升科研能力作出新貢獻。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雄厚和學科齊全的優勢,積極推動協同創新,促進資源共享,開展聯合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三是為服務社會作出新貢獻。大力加強應用對策研究,主動適應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積極開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重大問題的戰略性研究、影響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

  四是為文化傳承創新作出新貢獻。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核心作用,重點實施對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學術文化工程,加強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樣式和解讀方式,大力推進國際問題研究。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