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和楊耕主編的《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叢書,獲得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和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您認為,當代中國哲學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主要特點是什麼?
袁貴仁: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是同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當代中國最大的現實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實踐活動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義就在於,它把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三個重大的社會變革濃縮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構成了一場極其特殊、復雜而又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變遷,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變革的時代和發展的社會必然引發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問題,必然給哲學思考開辟一個廣闊的空間。關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現實,探討其中的規律,思考並構建中華民族的當代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成果引導現實運動,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主要使命和責任。無論是從研究深度還是就研究廣度而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都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章。
回顧近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可以看到,中國學者提出和探索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並對這些問題初步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水平的回答。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從理論體系意識到現實問題意識,再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認識論、辯証法、歷史觀、價值觀、人的理論的研究﹔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對話﹔從文本—文獻學解讀模式的確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普及化的推進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3 重溫經典 聯系實際 推進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未來會在哪些方面有較大發展?
袁貴仁: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出現一系列可喜的現象。一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其精華往往集中體現在它的經典著作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是直接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原生形態”,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正是在重新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者進一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理論核心是實踐的觀點,理論形式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主義批判的統一,是革命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統一。
二是聯系實際,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實踐。馬克思是哲學家,更是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解釋世界的哲學,更是改變世界的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僅僅從文本到文本,從哲學到哲學,重要的是從理論到現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哲學的論証方式是抽象的,哲學的問題是現實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必須高度關注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當代社會主義的新實踐,以自覺的哲學意識、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徹底的批判精神,深入現實、超越現實並引導現實運動﹔要善於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深刻地、科學地分析當下中國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從對中國的歷史實際和現實實際的認真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理論貢獻。
三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在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行自覺的理論創新,建設屬於我們自己時代和民族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使命。
4 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目前面臨的主要課題是什麼?在當下,在您剛才說到的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三重重大的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教學中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
袁貴仁: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統一,也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包括:“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於中國實際,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化解”中國問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創造性地上升為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用中國的寶貴經驗“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個“化解”和“深化”的反復過程中,清理、改造、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現代價值的因素,並對之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取得民族形式”。
二是堅持理論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是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和啟迪學生理論思維、激發學生理論興趣、提升學生理論境界的重要職責。在高校講壇上,要講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要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背景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又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具有融理想、情操和教養於一身的強烈的人格力量。這樣傳播講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既可信,又可親”。
三是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說過:“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要始終自覺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與現實的“對話”中同學生“對話”,從而講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變化中的實際,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特征,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如果忽視對自己時代新的社會現象的思考,忽視對自己時代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忽視對自己時代新的理論成果的批判繼承,把自己同實踐、科學、文化隔離開來,那就會“作繭自縛”,就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封閉、孤立而走向枯萎。
四是堅持哲學教學與哲學研究的統一。講授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基本前提是研究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及時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轉化到教學活動中。用“中國話”、“家常話”、“新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變成枯燥的條文、現成的結論和空洞的說教。這是破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難題的現實路徑,也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具有親和力、感召力、吸引力的一個關鍵所在。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