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這最后一句歸納,很重要,但需要加以詮釋。我的理解是:現在這種“具體”,即思維去把握的具體,就是“精神上的具體”,也就是說,不是“原始的”、“原先的”、“原汁的”具體,而是從“抽象-理論”方面來加以觀照了的具體,因此是“精神上的具體”。此時的具體,就是上升的具體了。這種“抽象”和理論性的運思,很可能不是很易於理解,我且用實際的例証來加以申說。
比如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來說。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經典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理論體系,當我們將它應用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時,就是一種長時段、大范圍和極深刻的“從抽象到具體”。而這種“從抽象到具體”,是一方面掌握了“抽象-理論”的精華與精神實質,另一方面則是將這種理論運用到中國的社會實際和具體實踐中去。這樣,“中國的實際與實踐”,就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的、自在的客觀實際和實踐,而是被“抽象-理論”觀照了的現實,是被用理論分析、解剖、給予了理論解釋的“具體”,因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具體”了,也就是從“自在的具體”躍居為“自為的具體”了。而在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就實現了飛躍,達到了認識的上升。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第二條認識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這樣產生的。
再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說。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抽象”,它概括了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也吸取了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實踐的經驗與教訓,而且融會了當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所帶來的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和科學理論。在理論方面,它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因此,這是一種綜合了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諸多理論的宏大“抽象”,其內涵十分多元、豐富、深邃。而它所依據的社會實際、具體實踐,則同樣是多元、豐富、深邃的。但是,因為是一種宏大深邃的綜合,所以,它在實現理論概括的過程中,如馬克思所說,“從表象中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因此,它作為一種理論,不會、不可能也不應該包含所有地區的具體情況。它包含綜合后的大具體,但不包含局部的、細小的、個別的具體。這就是抽象比具體深刻,但具體比抽象豐富的原因。抽象包含具體的本質部分,但不包含具體的一切部分。這樣,我們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就需要用抽象的理論去觀照具體實際,即梳理、分析、解剖具體實際,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在更高的層面上,以理論的視角,運用理論的原理,來考察和“解釋”具體的實際-實踐,弄清楚什麼條件、怎麼規劃、怎樣行動,才是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原理,又適合具體地區、具體單位、具體項目的實際的。這樣做,就是在完成一次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上的上升和飛躍。而理論上可以推斷,實踐也証明,隻有實施了、完成了這種馬克思稱為認識的 “第二條道路”的認識上的上升時,才能真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現在有些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並沒有注意實施、完成這種認識上的飛躍,而是一般地、從抽象到抽象地去做,忽略了甚至無視本地區的具體實際,沒有把 “抽象-理論”和“具體-實際”互相結合起來,使自己的那個“具體”(具體地區、具體單位、具體項目)成為“精神的具體”,使科學發展觀落實到本身的具體之中。這就難免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上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實際上卻產生違背它的不良結果。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