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決定》講的“三化”同這裡講的“兩化”不矛盾。這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講的問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分解為“民族化”和“當代化”是前幾年龔育之首先提出的。理論界和黨史界大多贊同這個看法。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沒有拘泥於學界的認識,主要從政治層面和實際工作指導的要求出發,強調了“時代化”和“大眾化”。這裡的“中國化”,無疑是單指“民族化”了。“時代化”與“當代化”,意思基本相同,當然其外延的包容性更廣,所指的時間性更長,與“中國化”相並列,可視為對“當代化”認識的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是以“時代化”代替“當代化”。這兩個概念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而是從不同要求、針對不同對象,作出的不同表述。
第二,《決定》講的“三化”是一個相互關聯、不可割裂的統一整體。十七屆四中全會將三者並提,並不意味著三者是並列關系。在三者中,中國化無疑是核心,也是基礎和前提。中國化不僅僅是民族化,它蘊涵有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決定》根據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突出時代化、大眾化,並不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重新界定,也不排斥從學術研究上繼續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民族化和當代化”內涵。從學術層面講“兩化”,與《決定》主要從政治層面講“三化”,可以並行不悖。《決定》強調“大眾化”,更重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如何通俗、普及,使之大眾化,向廣大群眾作宣傳介紹使之掌握運用,成為更好地認識中國、改變中國面貌的銳利思想武器。這是從政治層面和實踐層面提出的重要任務。
因此,“三化”與“兩化”,根據研究的不同對象和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表述。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從總體上說是同質的。既然如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分期,就不能不採用黨史的分期,即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28年、新中國成立后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 29年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30多年的三個時期,簡單地說為三個“30年”。但對這三個時期的表述,不能簡單套用黨史的說法。為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我將它與黨史分期結合起來概括:第一個“30年”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1921─1949)”﹔第 二 個“30年”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准備(1949─1978)”﹔改革開放新時期一直到現在的第三個“30年”,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1978─)”。這是一個新的表述。龔育之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講了這個意見,獲得許多學者贊同。這樣,能夠更好地把握每個時期的主題,明確每個時期的指導思想,抓住每個時期的特點。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論述,要凸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之果。既然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題,對歷史進程的敘述著重圍繞“化”出了什麼獨特的東西來展開。所謂獨特的東西,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有東西基礎上而產生的相異的東西,也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為此,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主線可概括為“二、二、二、三、二”。第一個“二”,是黨領導的兩次偉大革命,第一次偉大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第二次偉大革命,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個“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第三個“二”,是兩條中國特色的道路,第一條道路是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條道路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列為第四的“三”,是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的作為目前黨的指導思想的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后一個“二”,是黨的十七大將兩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概括的兩大理論體系,即毛澤東思想體系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90年歷史所獲得的實踐之果和理論之果。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的“探索”視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的來說,是一個不斷探索、反復探索的過程。我們強調成功是在探索中獲得的,挫折和失敗也是在探索過程中發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自不必說﹔就是那些過去被認為犯了“路線錯誤”的領導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應當看做是在進行探索。特別是建黨初期作為黨的主要創始人和五屆中央主要領導人的陳獨秀,還有其他領導人,實際上已開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歷程。陳獨秀在領導黨的前期所作的貢獻是如此,在大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傾錯誤也應當這樣去認識。同樣,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所犯的“左”的錯誤,包括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也應當從探索的視點來看待。我們要跳出過去“路線斗爭史”的傳統模式,來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