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我黨就有“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呼聲﹔上世紀八十年代則在認識上又提高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則又提出“教育立國”、“科技興國”的理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如何從思想觀念上來個徹底的大解放。我認為應該有破有立,徹底弄清楚,科技產業的地位是否應該高於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我的認識是肯定的。
這個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問題。首先,科技產業的發明創造是人類知識的不斷突破創新,它是超國界的,也是超所有制的。其次,把科技的發明運用在產業上,這是各國、各類企業競爭、進步的結果,它們都是競爭的主體,為競爭設立不平等待遇,沒有一個明智的政府會出此下策。第三,也就是馬克思所言,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即是最大的革命者,它將不斷引起社會生活、生產新的變化,對不同的所有制企業也將引起革命性的變化。最后,我國要想從制造大國變為創造大國,不大力鼓勵發展科技產業,我看別無他途。
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的機器制造業一百多年來還未趕上西方國家,在信息產業上,硬件芯片和軟件程序設計上離發達國家還有二三十年的差距,但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家、最大的幾家網絡運營公司,卻已都是民營科技企業了。目前,在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產業上,我國的民營科技企業已不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很多行業還走在世界的前列。如光伏電池、生物能源、無井氣化採煤技術等等,幾乎都是民營企業領軍。這是相當可喜的形勢,但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資源的信息不夠對稱、分配不夠公平、評價認定體系不夠科學,公共服務平台、孵化器匱缺,過於偏重於理論而忽視企業創新的現象仍是大量存在的。否則我國的信息產業中,成功的民營企業為何多是從國際金融市場中獲取資金呢?為何諾貝爾獎的得主台灣有、香港有,而大陸卻無一個呢?反而假文憑偽科研卻大行其道呢?
如果隻用世上的資源和當前的經濟對比,就會發現人類經濟的發展是有限的、悲觀的,因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如果使用科技和當前的經濟對比,那麼就會發現人類經濟的發展是無限的,因為科技的發展,將不斷發現取之無盡的再生能源。在這種趨勢下,科技產業的發展難道不應置於企業所有制之上嗎?有無這種概念,對“科技興國”國策的貫徹有極大區別。這句話的本意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底線,不管國內什麼所有制的企業,均以此底線為起跑線,在底線跟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打破壟斷,鼓勵競爭,讓各類企業備受保護地、充分自主、自由地追逐科技發明、科技創新,同質企業的競爭隻能使利潤趨於零,科技企業的競爭,才能獲得真正巨大的社會紅利和經濟紅利。(胡德平/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