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厲以寧教授的一次學術交流說起。
7月9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城鄉一體化專題考察小組”在威海座談,組長厲以寧老師在發言中回憶起今年6月在日本中國使館的一次學術交流。
交流會上,日本內閣首席經濟專家盛贊中國古代經濟成就的“輝煌”。日本專家說1820年,中國經濟的GDP指數約佔世界總額的36%,比現在美國的份額還大。對此“輝煌”,中國學術界有人比為“落日的輝煌”。厲以寧老師則在交流會上將中國和英法做了比較研究。他說盡管中國的GDP大大超過了英法國家GDP的總和,但有三點落差,最終決定了中國的衰敗和英法等國的崛起。
首先,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大國,其生產力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無明顯變化。而那時的英法早已開始了工業革命,在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中,誕生並大大發展了第二產業,中國的農業還是看天吃飯,看老皇歷種地,脆弱的農耕技術和家庭手工業生產,無法抵擋資本主義的大規模機器生產。
第二,從人力資源的存量資源來看,中國已大大落后於英法等國。中國的四大發明不但被西方悉數學去,而且廣泛應用於工業、航海業、文藝復興、殖民及開拓世界市場等方面。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世界觀、價值觀還非常陳舊,他甚至認為用竹竿橫掃鬼佬的雙腿,就可以打翻海西夷番,因為他們的腿不會打彎。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劃時代的種種發明,借助歐洲工業革命的強大推力,正如噴薄而出的紅日給世界帶來光明。打敗清政府的物質力量是蒸汽機,是熱兵器。整個鴉片戰爭,英兵才陣亡十幾人,中國則定海、廣州、鎮江、南京相繼被佔,英艦直逼京師。
那麼,馬克思是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看待由此而生的科技產業的呢?他說:
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馬恩全集》十二卷第3頁)
在馬克思看來,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布朗基都是反對資本主義現行制度的“革命家”,但卻無益於歷史的進步。當前我國傾向於民粹主義的“革命家”,沙文主義的“革命家”,要求再來一次文革的“革命家”,竟成增多漸長之勢,但科技產業的革命家還不多。希望政府必須重視、愛護、培養這批真正的革命家,讓他們無所顧忌地上場、參賽、展示競技。
目前上演的《天地民心》,我看過幾集,道光皇帝給我印象很好。我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毛澤東曾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歐洲某國工黨,他指著道光皇帝寫的“勤清慎”三字題匾說:三個字能夠做到一個字,清朝也不會滅亡。應該說道光還是個守業極篤的合格皇帝,但即便他做到這三個字,以后的皇帝也做到這三個字,如果沒有現代科技、沒有現代化的進程,清朝還是要滅亡的。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