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社會主義的特點
科學社會主義是革命性和科學性都很強的學說。科學社會主義是以工人階級徹底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的革命學說,革命性是其鮮明特點。科學社會主義確立的革命任務、革命目標及革命性質決定了它具有鮮明的革命性。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即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以及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及其規律。科學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兩大發現為基石的。它把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展望“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從而使這一具有革命徹底性的學說又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和立論基礎以及研究和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它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學說。
科學社會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的學說。科學社會主義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說。在它誕生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已經存在。恩格斯指出,從那時起,“由社會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常常作為未來的理想隱隱約約地浮現在個別人物和整個整個派別的頭腦中”。這裡說的人物和派別,就是指空想社會主義者。但是,隻有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之后,被壓迫的工人階級才能認識到自己行動的條件和性質,才能認識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定能夠實現的。因此,科學社會主義是工人階級銳利的“批判的武器”。科學社會主義決不是書齋裡的學問,恩格斯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是“活的行動理論”,是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認識工具。因此,它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改造舊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可見,科學社會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高度統一的學說。
科學社會主義是批判性與繼承性相統一的學說。科學社會主義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的現實矛盾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又是在批判種種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流派,尤其是在批判和繼承空想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這種批判性,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既指出它相對於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又指出它剝削、奴役無產階級的本質﹔既指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又指出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礎和條件。在對影響工人運動的各種思潮的批判中,既指出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自詡的“社會主義”的階級實質,又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同它們的批判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既指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缺陷即其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又指出它有積極的合理性因素,需要對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的合理性因素加以批判地繼承,並把它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科學社會主義這種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特點,表明了它決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科學社會主義總是以開放的姿態,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並回答人類社會發展中提出的種種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的批判性是其革命性的真正體現,它的繼承性是其開放性的有力佐証。
科學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理論。正是由於具有上述品質,從而決定了科學社會主義要求把基本原則與各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因為隻有這種結合,才能改變和推動社會實踐,從而也豐富和發展理論本身。《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多年以來,科學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發展經歷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和一次大發展。第一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第二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大發展是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佔世界人口1/5的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界定為扎根於當代中國實際的科學社會主義,既闡明了兩者的辯証關系,又指出了科學社會主義要求把基本原則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這個鮮明特點,從而使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理論。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