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為什麼要堅持和完善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首先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如果這種主體和主導地位被動搖和否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就被動搖和否定了。鄧小平反復強調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的一條根本原則。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專門闡述了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關系。他指出:“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標志,……隻有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才能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任何動搖、放棄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做法,都會脫離社會主義的方向。”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再次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和壯大起主導作用的國有經濟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偏離基本經濟制度要求,偏離黨中央精神的理論觀點。現在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既不搞單一的公有制,又絕不搞私有化。有人公開宣揚“人間正道私有化”,或是完全否定國有經濟存在的必要,或是否定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甚至將其貶斥為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有人把“國退民進”當成“改革方向”,他們隻要國有經濟“退”而不允許它“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搞好搞活國有企業,而不是搞掉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應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隻能退不能進,隻能“不為”,不能“有為”。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堅持包括國有經濟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靠的是有效的改革措施。改革開放的實踐証明,搞好國有經濟,可以切實發揮其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和骨干作用。
為什麼我國一定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呢?為什麼不能搞私有化?如果直接回答說: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雖然回答也對,但顯得簡單。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取代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從生產力標准和價值標准的統一著眼的。這裡還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 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要求
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為了消除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從而消除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破壞生產力的經濟危機,以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公有制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國,其經濟總量隻及美國的8%,在蘇維埃政權下,實行公有制經濟,與美國的經濟差距迅速縮小。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年代,蘇聯未受影響,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從工業產量來看:以1929年為100,到1934年,蘇聯增至240.1,而美國降為66.4,德國降為79.8。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蘇聯經濟遭到嚴重損失,但戰后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蘇聯成為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實行私有化后,經濟社會的發展倒退和停滯了10多年,昔日與美國較量的雄風不再。新中國建立后,消除了“三座大山”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在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30年中,盡管受到“左”的干擾,經濟發展的成就也超過舊中國的幾百年。改革前的國有經濟的利潤率還是比較高的,這一時期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主要是靠國有經濟支撐的。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同樣也是在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取得的。
2. 為什麼中國不能搞私有化
可從兩方面回答。
第一,如果搞私有化,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便不存在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它們如成為主體,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了,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也被抽掉了。
第二,搞私有化是不是可以使中國經濟社會更快地發展,人民更快地富裕起來呢?事實証明情況相反。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一切私有制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超過私有制的發展中國家。解放前的舊中國是多種私有制存在的國家,並沒有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而是淪為積貧積弱、經濟落后、內憂外患的貧弱國家。“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是對中國歷史現實的反映,它絕不是一句空話。世界上存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大都實行私有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隻佔10%左右,而大部分私有制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遠不如我國。某些主張私有化的人常以我國南方和沿海地區非公有制經濟佔比大、經濟發展快為例,用以証明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利於生產力發展。他們應該回答:為什麼私有化的俄羅斯的發展遠不如實行公有制的蘇聯?為什麼解放前的舊中國,多種私有制經濟未能把國家引向強盛、富強,不如實行公有制的新中國?為什麼世界上多數私有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緩慢,遠不如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國家?然后再考慮,為什麼改革開放后的新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獨具優勢,發展得很快?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發展得很快,主要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國家給以種種扶持政策,鼓勵和促進其發展。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資,以建立私營和外資企業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是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國有企業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國有企業不僅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還長期承擔了高稅率和企業辦社會的沉重負擔。
3. 社會主義價值標准要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必須以公有制為基礎
社會主義要結束幾千年來人剝削人的階級對立和貧富兩極分化的制度,要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與正義,要讓人民“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要使勞動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凡此種種,隻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方能實現。私有制經濟為主體,不可能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