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的早期有關領導人對相結合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起於何時?有學者專門進行了考察。認為,建黨前1919年8月李大釗提出:社會主義者“必須要研究怎麼可以把它的理想盡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1920年李大釗又指出:社會主義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殊性結合的一種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時,必與英、德、俄……有異。”一大代表李漢俊1920年冬季在武漢董必武寓所給武漢共產主義小組講《唯物史觀》時說:“馬克思主義體現在各國都是不一樣的,如在法國為工團主義,在英國為基爾特社會主義,在德國為社會民主黨,在美國為 I.W.W.,在俄國為布爾什維克。”1924年惲代英說:“解決中國的問題,自然要根據中國的情形,以決定中國的辦法。”1927年瞿秋白指出:“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應用馬克思主義於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
黨的早期領導人的這些論述,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具體實際之中,二是強調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兩點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思想。
二、毛澤東對相結合的認識
據《毛澤東年譜》有關記載,1918年5月10日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范學友會上說:要“謀內外之聯絡,通新故之情素,圖理論與經驗之結合。”1919年7月21日在《湘江評論》上,批評當時的思想“多是空空洞洞,很少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他強調:要“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1920年3月14日毛澤東在給周世釗的信中說:“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
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在給羅章龍的回信中說:“沒有主義,是造不成空氣的。我想我們學會,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為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
1922年5月在安源向工人們提出:“你們打倒軍閥,打倒資本家,打是要打倒,不過要有步驟,要一步一步地來,把基礎搞好。”
1926年1月16日在起草的《關於宣傳決議案》中說:“抽象的宣傳,不能造成一個群眾的黨。唯有從事實上表示某黨對民眾的工作,才能造成一個群眾的黨。”
1927年4月22日提出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他說:“湖北不能與湖南比,河南又不能與湖北比,其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當然不同,全國都實行經濟的沒收,則是空想。”1927年8月7日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明確提出:破除“素以為領袖同志的意見是對的觀念。”
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重要思想,並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述了這一思想。1929年6月14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信中說:“我們是唯物史觀論者,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才能得出真相。”1929年12月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指出: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要注意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黨內批評要防止主觀武斷和把批評庸俗化。”從而為黨的建設確立了一條正確的路線。
眾所周知,1930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著名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一次理論總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正式形成。文章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原理﹔提出“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的論斷﹔闡述調查情況的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問題,“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批評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想,提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強調“必須努力作實際調查,才能洗涮唯心精神”,“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指出:“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強調必須把上級所作的決議、指示同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批評理論脫離實際的作風,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科學論斷。
接受、認可、信仰一種學說不容易,學會、運用學說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更不容易。據人民大學馬列所專家學者編的《馬克思主義史》考証,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末期傳入中國的,我們黨的早期領袖是在十月革命后信仰並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是1920年夏季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說:“到了一九二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毛澤東1930年第一次明確提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已有30多年的歷史,從1920年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到提出走相結合道路思想經歷了10年,我們黨真正在實踐上徹底走上相結合的道路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