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世界城市的話題,在學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這些討論成果頗豐,但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世界城市似為不多。有鑒於此,筆者斗膽從馬克思恩格斯世界史與城市化理論的角度,談談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理論思考。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歷史就是由地域性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現代城市化的過程。現代城市化意味著世界歷史以各個城市為主要樞紐連接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如果說現代社會是以現代生產為經濟基礎的話,那麼,這一經濟基礎的必要手段就是“大工業城市和廉價而便利的交通”。在便利的交通而形成的世界網絡之中,城市顯然就是這網絡中的樞紐和支點,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主要基地。
值得提及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世界歷史是一個中心不斷轉移的過程。在世界歷史條件下,整個世界形成了一個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層級格局。最初中心是英國,隨后代替英國成為世界歷史中心的是美國。對此,恩格斯曾經有遠見地指出:“當英國迅速喪失它在工業上的壟斷地位的時候,法國和德國正在接近英國的工業水平,而美國正要不單在工業品方面,而且在農產品方面把它們統統趕出世界市場。美國實行一種至少是相對的自由貿易政策,無疑會徹底摧毀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同時會破壞德國和法國的工業品出口貿易”。如果我們順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推斷,在各個城市之間是不是也有一個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層級格局問題呢?如果有,那中心城市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世界城市嗎?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理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尤其是其現代城市化理論,在我們這個全球化或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時代,在首都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宏偉建設目標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日益顯現出它的巨大意義。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