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我想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培養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與指南針。我們隻有堅持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念與方法,才能在文化上一步一步走向強大、走向主動、走向先進。隻有在各個領域多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聲音,才能為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實的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是使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邁上新台階的法寶。
其三,我們要注意吸收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注意吸收西方當代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成分。1956年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說:“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他還說:“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這是很實事求是的。在文化的建設上,我們可能往往是要用人家打我們的“磚頭”來修筑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大廈。列寧說,我們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必須取得全部的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沒有這些,我們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我想,這一理念也是我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議題中的應有之義。
記者:這就涉及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外民族和本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當前“國學”比較熱,這是否說明國人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心有所增強?您對此有何看法?
董學文:文化自覺與自信,不僅僅是一種熱情,更應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從根本上說,文化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需求,是人類通向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的尺度。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談不上有真正美好的生活;改善民生,如果不改善文化的條件與環境,那這種改善必定是粗鄙、淺層和片面的;講幸福指數,如果不把文化元素包含在內,那這種幸福指數一定大打折扣;經濟的發展,如果文化不表現出比物質和貨幣更強的力量,那這種發展也難以具有可持續性的后勁。當前我國正經歷著空前廣泛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矛盾和問題多發,思想困惑和精神焦慮加劇,在這個時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養心”,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就顯得尤為迫切。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是“多元”雜處、多樣共生的。眼下的“國學”熱,某種程度、某種范圍內滿足了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定需求。但毋庸諱言,它與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還有一段距離。每種民族文化,都有積極的成分,也有消極的成分。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中有帶人民性的東西,但也有非人民性的東西,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超時空、超歷史、超階級的文化是不存在的;統一、抽象、普適的所謂“民族文化”,也是子虛烏有的。“五四”以來的新文化,我們黨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當代鮮活生動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更應該加以珍視的文化遺產,才是我們文化前進的主航道,才是我們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要成分。
記者:您認為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董學文:這個問題涉及很廣。我這裡隻談一點,那就是鑒於歷史上的經驗,我們在從事文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有堅忍不拔、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韌”的精神。因為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既要推動它的繁榮和發達,又要看到完成文化任務不能像完成其他任務那樣迅速,需要較長的時間,且與經濟發展之間有不平衡的關系。“在文化問題上,急躁冒進是最有害的。”列寧的這句話發人深思。我們隻有把文化的進步同整個社會的進步協調起來、統一起來,才能不僅承襲其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而且會把它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並促進它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 殷燕召)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