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隨著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的出現,如何科學地對待文化建設,怎麼理解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如何看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學文。
記者:當前關於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討論很多。您認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主旨是什麼?應當包含哪些具體的內容?
董學文:文化是一個大系統,人類活動就是在文化的大系統中進行的。我們如今談論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目的就是要尋求在文化體系的活動中有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態度,把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所謂文化自覺,指的是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深刻的認知,對文化發展規律和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對發展文化的社會與歷史責任有主動的擔當;所謂文化自信,則是指我們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秀文化傳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對當代核心價值體系的威望與魅力有一種充滿依賴感的尊奉、堅守和虔誠。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文化建設,隻有具備了自覺和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氣、創新的精神,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正確的航向。
記者: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您認為當前我們特別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意義何在呢?
董學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定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回顧近百年中國新文化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以思想文化上的覺醒和自信來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動進步,是一條十分清晰的主線。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與改革時期,我們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緊密結合時代條件,闡明自己的目標和綱領,制定切實的政策和策略,為偉大祖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社會的發展最終是要以文化的進步來體現的,文化的繁榮是社會發展的標尺。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處在社會發展戰略的軸心位置,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科技發展戰略,都應圍繞於文化這個軸心展開。由於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潤物無聲,所以,它對歷史、現實和實踐的影響也就持久而頑強。
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民族的力量,首先表現為文化上的力量。當今世界競爭劇烈,隻有佔據了文化高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目標。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為旨歸,以主體自身的強壯和健旺為特點,因此,它自然會成為推動文化發展和繁榮的思想基礎與先決條件。
記者:在這種情勢下,您認為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廣大群眾建立起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文化的自信心呢?
董學文:這個問題提得好。我認為大體可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上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業績,說明我們民族在文化上是自覺和自信的。魯迅先生在77年前就撰寫文章,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說法。他認為當時雖有“自欺力”的籠罩,但我們民族還是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這些人正是“中國的脊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注重吸收人類科學文化的優秀營養,使文化自覺進入了新的境界。毛澤東總結道:中國自有共產主義學說以來,人們的眼界提高了,革命也改變了面目。新中國成立前夕,他更自豪地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那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鄧小平同志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強調“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一切都說明,我們在摸索、培養民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