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佔領華爾街”運動與美國資本主義的危機

王靜  2012年02月20日09:04  來源:紅旗文稿

  一、“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興起

  自2011年9月17日開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發展成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具有鮮明左翼色彩的反資本主義運動。美國主流媒體及華爾街的富豪們一開始是淡化、丑化該運動,希望它能自生自滅。但是面臨日益擴大的規模,美國警方隨后不得不採取強硬手段鎮壓,與抗議群眾頻頻發生流血沖突。佔領運動進行僅兩周,紐約警方就抓捕了近千名抗議者。進入2012年,佔領運動繼續保持高溫。1月28日深夜,美國東西兩地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激烈沖突,400余人被捕。在美國西部城市奧克蘭,示威者甚至沖進市政廳,並焚燒美國國旗。

  這場運動的發起者是總部設在溫哥華的《廣告克星》雜志,這是一家以對資本主義的犀利批評而知名的印刷和網絡雜志。2011年7月13日,該雜志在其網站上發動號召,稱華爾街是美國的金融罪惡之都,呼吁美國民眾沖進曼哈頓,搭帳篷建廚房,佔領華爾街。隨后,社會主義運動組織、無政府主義者、工會、學生等紛紛加入,他們聲稱自己是代表99%的美國人民來抗議1%的金融寡頭及代表金融寡頭利益的美國政壇。抗議者提出對財富重新分配的主張,要求在改革中增加針對富人和公司的稅收、結束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高福利、支持工會組織、增強對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保護。大多數美國人都對這場運動表示了好感和支持,美國《時代》雜志調查顯示,54%的受訪者對抗議有好感,僅有23%表示反對。

  二、“佔領華爾街”運動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經濟秩序的徹底破產

  美國長期實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終於結出惡果。自2007年以來,美國積重難返的危機開始顯現並不斷深化:經濟層面,從一開始的次貸危機演化成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隨后是因為美國兩黨政治精英應對經濟危機措施不當,美國政治體制受到民眾的廣泛質疑,從而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而通過一連串鐵的事實的教育,美國大眾終於看清楚——在美國是金權天下,華爾街寡頭操縱美國政壇,美國沒有民主,隻有金主,於是就有了這場直指美國核心症結的“佔領華爾街”運動。

  自從裡根時代開始,新自由主義理念便成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流行的強勢主張,過去對資本主義的改良措施逐步遭受系統性清算。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改良措施,其本質是美國統治集團面對社會主義陣營(如蘇聯、中國及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壓力,被迫向美國勞動群眾部分讓利:一方面是對富人增加稅收﹔另一方面是加強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建設。這些改良措施的本質,是美國壟斷資本集團為了防止底層民眾對資本主義的反抗而採取的策略性讓步,這種讓步主要體現在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限制資本的權力,以促進社會公正。比如,提高工人工資,建立國有企業、公共企業,增加對富人和企業的稅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因此,一旦國內外的壓力減弱,這些改良措施則面臨被清算的結局,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興起的重要背景。

  新自由主義並不籠統反對政府對經濟的一切干預,它實際上反對的是那些對勞動者有利、而對資本寡頭不利的干預。比如,美國的軍事工業長期依靠美國軍費的供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興盛、社會福利削減的時期往往是軍費開支暴漲的年代。再比如,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拿出上萬億美元援助那些陷入危機的華爾街金融公司。由此可見,美國那些鼓吹新自由主義的人,從來不反對甚至極力鼓動對資本有利的政府干預。

  我們分析最近30年的大事年表可以看到,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伴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衰落:1980年蘇聯深陷阿富汗游擊戰漩渦,1981年裡根以更加強硬的態度鎮壓工人罷工﹔1986年蘇聯戈爾巴喬夫上台,對美全面妥協,1986年裡根簽署稅制改革法案,首開美國富人同窮人承擔同樣稅率的先河﹔1989年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出現系列動亂,1990年美國右翼智庫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推出“華盛頓共識”﹔1991年蘇聯解體,新自由主義開始正式風行於世,連所謂主張“第三條道路”的西方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政黨,如英國的工黨和德國的社會民主黨,也大量採用新自由主義政策﹔2001年,以小布什上台為標志,美國進入更加徹底的新自由主義時代……

  新自由主義盛行的結果是資本寡頭權力的大擴張,其中最受益的是居於統治地位的華爾街金融寡頭。從1987年至2005年,格林斯潘擔任了18年的美聯儲主席,期間歷經裡根、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等歷屆總統,無論是哪個黨派,都鼎力支持格林斯潘主張的刺激借貸、低利率、放鬆監管、金融自由化等政策。而美國財長,也大多出身於華爾街,比如,1974年—1977年的財長威廉·愛德華·西蒙任前是花旗銀行高管,1981年—1985年的財長納德·裡根任前是美林証券CEO,1995年—1999年財長羅伯特·愛德華·魯賓是高盛高級合伙人,2006年—2009年財長亨利·鮑爾森是高盛董事長和CEO,現任財長蒂莫西·蓋特納任前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其中的一個關鍵點是在1999年,克林頓聯手格林斯潘和魯賓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通過了旨在消除所謂壁壘、監管、管制的《金融改革與現代化法案》。從此,美國銀行、証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被打破了,金融寡頭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了,美國花樣繁多的金融衍生品被開發出來,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迅速膨脹。

  不受民眾及政府約束的資本,其剝削性必然是殘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必然帶來兩極分化,由此導致以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相對過剩為表現的經濟危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導致美國的兩極分化迅速擴大。除了軍事工業和核心高科技產業外,美國一般產業為了追逐更高利潤,大量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化導致資本自由轉移,與此同時則是美國勞動者與發展中國家勞動者的激烈的自由競爭。因此,美國產業出現空心化,勞動者及工會日趨弱勢化。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刺激經濟的正常運行?格林斯潘等華爾街大管家給出的答案是:給經濟體系注入充分的美元,鼓勵美國民眾超前消費、借貸消費,讓美國企業及美國政府大肆借貸,通過寅吃卯糧的方式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種發展模式的最終結局,是個人和政府都負債累累,而最大的、最根本的債主其實正是那些金融寡頭們。

  多年來,美國一直依靠房地產貸款、汽車貸款、學生助學貸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來刺激經濟。比如,美國廣大民眾買不起住房,美國的金融家們便創造出次級貸款和以住房為抵押品的次級貸款債券市場,讓低收入的美國民眾可以非常容易獲得大量貸款以購買住房,於是房地產購買市場投機盛行,房地產泡沫和建立在住房價格上漲預期上的次級債泡沫都迅速膨脹。當住房價格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擴大到實在離譜的時候,投機者必然會擇機套現,房地產價格下調,房地產泡沫和次級債泡沫破裂,這成為觸發此次金融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這波經濟危機的結果,第一是金融行業的壟斷集中程度加劇,比如華爾街五大投行僅剩高盛一家。第二是大量美國中小企業破產,美國民眾大量失業。第三是對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的金融機構購買了巨量美國次級債券及兩房債券)的變相剝削。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危機的罪魁——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必然會成為美國底層民眾及全世界民眾的眾矢之的。

  我們來看看,新自由主義政策在美國是如何劫貧濟富的。小布什政府曾於2001年和2003年兩次推行針對富人的減稅計劃,並且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私有化和市場化,竭力維護富人及大公司的利益。2004年,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統計數字,美國1%的人年收入超過120萬美元,這些人受益於布什的減稅計劃,2003年單年減稅2300億美元,平均每人近8萬美元。金融危機爆發后,布什於2008年1月再次推行以減稅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刺激計劃。布什第二屆任期內每年的政府財政預案幾乎都是大規模增加軍費、大規模削減福利。

  奧巴馬上台前忽悠美國窮人投他的票,但是他上台后,卻繼續採納新自由主義政策。2010年12月份,奧巴馬全面延長了布什的減稅法案,2011年4月,在與共和黨人談判的財政預算中,奧巴馬再次將布什減稅法案繼續延遲至2013年。2011年8月,美國債務危機爆發,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談判時,奧巴馬又一次將增稅排除在了削減赤字計劃之外。奧巴馬本來打算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和大企業提高稅收,以增加政府收入,減少聯邦預算赤字,但是他最終放棄了這項計劃,這導致了民主黨選民對奧巴馬的極度不滿。

  最后,連美國“股神”巴菲特也不好意思了,他在《紐約時報》撰寫評論文章稱:“我和我的朋友們都被這個偏愛富豪的國會溺愛太久了。現在,政府該認真考慮如何讓大家共度時艱。”巴菲特稱,他2010年繳納的聯邦稅金僅為其應稅收入的17.4%,這一比例比他辦公室其他20人中的任何人都低,他們負擔的稅率平均為36%。

  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和經濟危機的深入發展,美國失業率和貧困人口迅速增加。2011年11月3日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貧困線以下人口為4620萬(美國貧困線標准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22300美元以下),其中極度貧困中的美國人大約為2050萬(極度貧困標准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11157美元以下),有近4620萬美國人接受政府補助來購買食品。2010年,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990萬。在美國有2/3的大學生一畢業就背負沉重債務,平均每個大畢業學生負債8萬美元——金融危機以來,政府推動削減赤字計劃,公立大學費用漲幅超過15%。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思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潮迅速擴散,於是有了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爆發與新自由主義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拜新自由主義政策所賜,美國深陷財富分配兩極分化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而金融自由化、資本全球化進一步使美國出現經濟虛擬化和產業空心化特征,大量的實業資本要麼投入金融業投機,要麼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社會的財富進一步向華爾街金融寡頭集中。據統計,2010年12月31日,僅美國排名前五家的金融公司的市值總和就高達80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1/20。2008年美國國會批准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后,僅兩個多月,3500億美元救市資金就發到了各大銀行。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進入了華爾街高管的私人口袋。在金融泡沫破裂之后,所有被掩蓋的資本主義體制性矛盾都爆發出來,憤怒的民眾自然將斗爭矛頭指向華爾街。可以說,美國民眾廣泛參與和支持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是對新自由主義秩序的直接反抗。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