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重大緊急問題,及時提出政策建議。1994年前后,我國通貨膨脹形勢嚴峻,中改院提交了“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有效抑制通貨膨脹的50條建議”,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1995年,在國有銀行債務風險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時,我們通過廣泛交流、借鑒比較,提出了“以解決不良債務為重點加快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30條建議”,提出通過債務托管解決不良債務以推進銀行商業化、股份化的建議。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還提出,我國傳統的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我國面臨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終結、出口導向的增長方式終結和以GDP為目標的增長方式終結的挑戰。為此,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重要的是在政策調整中加快推進一攬子改革。這個“以改革應對危機的建議”,受到多方面的關注。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把握改革時機、掌握改革發展主動權的重要基礎。2003年SARS危機后,我們強調要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提出了政府轉型的系統思路和相關政策建議。社會建設問題,是近年來理論界關注的重點。2004年,我院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建議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同時,還對發展方式轉型進行研究,為國家“十二五”規劃起草提供重要參考。
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提供改革研究新視角。基礎研究是創新研究的基石和后盾。中改院歷來重視改革問題的基礎研究,不斷加大創新力度。比如對市場經濟進行系統研究,1993年陸續出版了《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一套10本中英文叢書,深入探討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等重大理論和改革思路。近幾年,又先后提出當前已由私人產品短缺轉向公共產品短缺﹔確立民富優先的改革發展導向﹔以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為目標,推進二次轉型與改革等重要理論觀點。這些觀點和思路,有的已經成為多方面的共識,有的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記者: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更好地發揮研究機構的作用。對於如何辦好這類研究機構,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遲福林:研究機構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將有力促進研究機構的發展。辦好研究機構的要素有很多,結合中改院的發展情況,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要素。
服務改革發展大局,參與改革實踐。改革開放是深刻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革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為研究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土壤。研究機構隻有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服務改革發展大局,才能走遠走好。我們自己常說,中改院是中國改革的產物,是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為中改院提供了成長土壤,使我們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做些有益的事情。
創新體制機制,凝聚多方力量。單個研究機構,即使人再多,能做的貢獻還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社會資源,利用方方面面智力機構的智慧,利用他們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來綜合、吸納,形成一些好的智慧、好的理念、好的主意。因此,創新研究機構的體制機制,以凝聚、調動各方面關心和支持我國改革事業的力量,是辦好研究機構的重要因素。中改院自成立開始,就堅持用改革辦法辦院,探索科學發展的路子,形成了“獨立性、網絡型、國際化”的體制機制。所謂“獨立性”,是指機構獨立、研究獨立、人事獨立,遵循中央對改革的總體部署,獨立客觀地開展改革研究﹔所謂“網絡型”,就是廣泛聯絡對改革研究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直接或間接參與研究﹔所謂“國際化”,就是增強改革研究的國際化視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提高機構的學術影響力。
培育團隊文化,打造責任團隊。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同樣,學術研究機構的探索,不可能沒有風險、沒有困惑、沒有壓力。這就需要學術研究團隊具有歷史責任感,能以改革發展為己任,把自身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結合起來,為黨、國家、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中改院就有這樣一支學術研究團隊。他們在深入研究改革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實現自身價值,形成了胸懷改革使命、熱忱改革奉獻、充滿改革活力的奮發向上的團隊文化。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