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艱巨性。他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深化改革,就要對改革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長期以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以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形成了許多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近日,記者就有關改革發展的話題採訪了該院院長遲福林。
記者: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進入小康。作為一直跟蹤研究改革發展問題的學者,請談談對改革發展問題的認識。
遲福林: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持久動力。我們過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開放,今后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以舉世矚目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跨越,給國家以富強,給社會以進步,給人民以信心。但我們應看到,在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十幾年前,鄧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在我看來,發展起來的主要問題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經濟總量、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與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擴大之間的矛盾,全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現實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問題,總的看起來,有的是發展中的問題,有的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結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發展中的問題要靠不斷發展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從原來以滿足生存需求為主要目標的生存型階段,進入以人的自身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發展型階段。這一重要變化既是改革開放的歷史貢獻,也是下一步改革發展的歷史起點。需要注意的是,進入發展型階段,並不意味著我國的基本國情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基本國情看,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需要繼續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長期性的根本任務。同時,也需要強調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公共產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這就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改革攻堅,逐步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適應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應相應調整改革重點:一是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建立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消除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著力推進新階段的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工作的重點從擴大投資轉移到創造社會需求上來,著重實現經濟運行從投資出口驅動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轉變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運行機制。三是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在於實現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
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多項重大改革啟動、實施、推進的重要時期。作為一直關注改革的研究機構,20年來中改院在學術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遲福林:改革研究機構的基本職能,就是提出改革建議,服務改革決策,促進改革共識。20年來,中改院始終通過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來發揮作用。20年的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服務重大改革決策,關注改革現實問題。把研究成果轉變為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是改革研究機構的主要職能。中改院一成立就十分重視研究成果的轉化問題。“三農”問題一直是中改院研究的重點。1995年提出了“關於深化農村經濟改革的60條建議”,提出盡快實現農戶土地使用權的長期化、物權化﹔1998年提出“盡快實現農村土地使用權長期化的政策建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圍繞以建立國有控股公司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總體上搞活國有經濟、以國有大型企業為重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為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同時,還舉辦了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全國體改系統股份制實踐研討班”,培養了一批股份制經濟規范化運作人才。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