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國際交流>>最新成果

訪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內忍·奇蒂教授:中印開啟全面合作新時代

本報記者 褚國飛  2011年10月11日14: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內忍·奇蒂( Naren Chitty A.M.),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國際傳播學系創辦人,國際傳播學教授,國際交流基金會主席。曾分別擔任麥考瑞大學社會、文化、傳媒與哲學學部執行主任,裡根時代的駐華盛頓外交官、IAMCR(國際媒體與傳播研究協會)秘書長(1996—2000),於1994年創辦了《國際傳播》(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期刊並擔任主編至今。由於在國際傳播教育領域及科研、學術、學會工作中作出杰出貢獻,2009年他被授予“澳大利亞勛章”。目前,奇蒂教授負責主持麥考瑞大學的軟實力研究小組(Soft Power Advocacy & Research Center, SPARC),該小組目前正致力於推進澳大利亞、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合作。

  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中印“兩國合作不斷上升,但遠未進入最佳狀態”,學者們對中印關系走向各執一詞。近日,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內忍·奇蒂教授來京訪問期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奇蒂教授對記者表示,中印雙方應該基於兩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歷史,達成共識,全面、系統地開展合作。

  1 中印合作仍須進一步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印關系的研究當前主要關注哪些領域?

  內忍·奇蒂(以下簡稱“奇蒂”):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毗鄰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雙方就有人員互訪、經貿往來和思想交流,兩國人民大致認同對方的基本價值觀和文化,但也曾為邊界問題爭論不休,甚至付諸戰爭。21世紀以來,兩國以其龐大的人口數量(兩國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比重近40%),晉級為新興超級大國。如今,兩國關系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甚至左右鄰國乃至世界的安全,影響相關的研究方向。

  研究顯示,盡管近年兩國合作不斷加強,但遠未進入最佳狀態。現實沖突理論告訴我們,競爭容易使一方成為另一方的“假想敵”,從而彌漫爭奪的氣息。而“假想敵”形象一旦成立,雙方都會盡可能地加強安全措施,致使潛在的沖突不斷升級。此外,通過合作產生的積極的互惠形象則會使得這種合作在更多領域展開。

  新形勢下,中印兩國龐大的人口數量蘊藏著巨大的購買力,劇增的財富不斷增強其國際實力,兩國對資源和客戶競爭日益激烈﹔中印核能力旗鼓相當,兩國之間仍有邊界爭端,這些都將成為研究兩國關系的常新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研究的重點是什麼?

  奇蒂:約20年前,我的博士論文《南亞轉型構想》(“Framing South Asian Transformation”)在印度出版,主題是“國際傳播和國際交往”。我當時在論文裡提出,以往的權力和沖突結構可能會因為南亞次大陸市場的重新界定發生變革。如今,我的研究領域仍然是國際關系視閾下的國際傳播,主要是從國際傳播的角度審視中印兩國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國際傳播視角看,如何處理中印關系當前面臨的問題,促使雙方關系向積極方向發展?

  奇蒂: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最初是始於西方世界與前東歐國家、“南半球”在政治經濟上的對立。我認為,從“亞洲國際傳播”的角度來分析中印問題,從地緣政治學來講,就是從傳統的“亞洲”內部關系轉向從“東—西方”維度重新進行審視。中印兩國共享古老的文化、科技和智慧,但民主治理理念並不相同。對此,國際傳播學者應加強兩方面的調查研究:一是用“東—西方”維度探討中印關系,二是兩國都無法回避的“南—北”問題。

  我個人傾向於主張採取以對話方式進行國際傳播的形象與合作方面的理論(theories of image and cooperation)研究。例如,在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的三角系統理論裡,至少存在經濟、軍事、社會參與三種不同“形象”(images)。在博爾丁看來,相互威脅的雙方隻有建立共同體,產生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才能一致行動。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