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積極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2)

  2011年12月22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以質量與創新為導向 完善科研評價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惠玲

  中國人民大學新近完成了科研考核辦法及核心期刊目錄的修訂,已經頒布。新時期、新階段就要有新思路,我們努力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改進科研評價,推動科研管理創新,切實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提供制度保障。這次人民大學改進科研評價的主導思路是:突出質量和創新要求,淡化“學術GDP式”的數量要求,弱化“科研指揮棒”,鼓勵教師自主治學,支持教師從容治學。減少行政性評價,鼓勵教師潛心治學。新的變化主要有:一是簡化。新方案簡潔地規定了教師應達到的以論文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基本任務指標,取消了核心期刊分級,取消了對教師的科研項目要求,取消了“計分制”,實行代表作制和免考核制。二是分類。新方案進一步區分了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為主型教師的不同考核標准,力求平衡不同崗位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投入。三是靈活。與原有方案相比,在考核周期、成果形式及數量等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彈性。試行延期考核制。四是分責。管理主體重心向學院轉移,擴大了學院在科研管理方面的職能,形成了校院兩級分工合作的考核體系。

  改進科研評價是一項系統工作,具有導向意義、激勵效果和診斷作用。下一步,我們將著手修訂校內成果獎勵制度,完善面向全國的吳玉章學術獎的提名及評審程序﹔根據人文與社會科學諸多學科的不同特點和發展規律,探索相應的、更加人性化的分類評價標准﹔繼續加強學校、學院學術委員會的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成果評價、項目評價、人員評價以及研究機構評估中的作用﹔加強與教務、研究生及人事管理部門的協同配合,積極試點新的與科研評價相關的改革。

  科研管理與服務者的首要任務和基本職責就是在制度上營造健全的、有利於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大環境,以提倡科研誠信,加強學風建設,樹立質量意識,注重科研績效。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 陳先達

  哲學社會科學是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而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我是哲學教員,一生都在高校工作。正如工廠生產產品需要工人,生產高質量產品需要優秀工人一樣,我們這些在教學研究第一線的教員,就是直接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產品(包括學生和科研成果)生產的“智力工人”。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我們負有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

  對中國來說,繁榮發展高校社科最迫切的任務不是數量問題,而是質量問題。提高質量的關鍵是創新。要創新必須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豐厚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重要文化資源,但文化復興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創新。繼承傳統,立足當代,前瞻未來,是文化創新﹔固化傳統,輕視當代,無視未來,是文化復古。我們應該通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創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傳統、關注當代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之路,必須走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之路。從根本上說,時代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時代問題﹔中國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中國問題﹔大眾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努力提升國際性和社會服務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哲學院院長 郝立新

  “新繁榮計劃”明確提出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性水平,以及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等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潛心研究,努力探索,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為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哲學院學者繼翻譯出版《亞裡士多德全集》之后,又翻譯出版了《康德著作全集》,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最近,一批具有較高國際水平的人文學科基礎理論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如《中國古代經典英譯本匯釋匯校》、《康德往來書信全集譯注》、《認知科學對當代哲學的挑戰》等。

  人民大學整合多個學科的力量,先后成立了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和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積極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和北京市的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咨詢服務和智力支持。受中央統戰部委托,人民大學還連續六年成功舉辦了6期的愛國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新一輪的繁榮計劃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總結經驗,繼續前進,創造無負於時代的新貢獻和新成就。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