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積極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2011年12月22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節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5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發布。11月,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下文簡稱“新繁榮計劃”)和相關配套文件,正式啟動了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充分體現了教育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刻把握和科學判斷,充分揭示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當中的重要作用和光榮使命。“新繁榮計劃”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今后十年的中長期規劃,將極大地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將貫徹落實“新繁榮計劃”作為當前重要的戰略任務,精心謀劃,周密研究,於2011年12月15日召開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習貫徹《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座談會”。

  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陳雨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了“文化強國”戰略,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陣地和示范區,也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應該在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研究型、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被喻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學校始終把人文社會科學作為立校之本、強校之基,長期堅持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鼓與呼,促進和營造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氛圍,並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之路。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一如既往地勇於擔當,在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過程中精心謀劃、有所作為。經學校認真研究,在已有《“十年騰飛”學科建設規劃綱要》和《“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頂層設計,深度整合,推出八項措施:

  明確目標,優勢整合,努力構建全面高水平覆蓋的學科體系。努力保持並不斷提升在國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全面高水平覆蓋,部分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中,經濟學科水平在多數可比指標中位居世界前列,在幾個重點學科方向達到世界一流﹔法政學科群在國際學界具有較強影響力,部分學科方向做到“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人文學科群主要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世界知名”﹔根據學科特點和發展態勢,致力於在經濟學科群和法政學科群中打造相關學術領域的“人大學派”﹔以“戰略設計、評估准入、目標考核、制度創新”為原則,有計劃、有重點地在國際科學研究前沿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和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創設3-5個學科特區。

  不拘一格,加強引進高端人才和高端后備人才,進一步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全面實施人才“3231”計劃,在用人機制、考核機制、評價機制上大力創新,進一步提升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的整體實力和水平。“3231”計劃具體為:吸收300名左右擁有海外一流大學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含外籍教師120人左右)進入教師隊伍﹔實施新一輪“雙百工程”,在校內培養100名具有國際學術視野,具備相當學術實力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引進100名具有一流學術水准的知名學者﹔引進(培養)30名左右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人:引進(培養)10名左右具有世界影響的戰略科學家和世界級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大師。

  重點扶持,完善機制,不斷提高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和跨學科研究,大力支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研究等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問題的創新研究,在科研成果獎勵、科研項目設置等方面向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傾斜﹔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鼓勵個人自由探索,加強高質量科研團隊建設﹔加強國際科研合作,通過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學術期刊“走出去”,不斷強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評價的質量意識,將質量導向貫穿於哲學社會研究和評價的各個環節層面,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強化教學,重視實踐,大力培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杰出人才。重視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加快科研成果向教材的轉化,特別是要及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組織編寫的各學科主干課程教材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大力建設名師名課,“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精品課程和高質量的視頻公開課程,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服務公眾需求,普及社科成果﹔重點建設學生調查研究基地,推動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讓學生深入了解、研究並服務中國社會,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杰出人才,將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落實於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

  協同創新,咨政育人,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和社會的作用。強化使命意識,積極傳承創新,努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發揮黨和政府決策重要“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推動文化科技園建設,鞏固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品牌,建成文化產業國家級公共服務平台,形成有行業影響力的高端咨詢產業基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基地、創意技術轉移中心﹔不斷擴大校地合作的范圍和領域,在區域全面可持續發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創新手段,深化交流,切實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大力培養和引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優秀拔尖人才,培育能在國際學術界自由交流、引領國內學術研究潮流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繼續辦好國際小學期和全英文碩士項目,加強選派學生海外交流學習或進行國際聯合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性﹔以成立“中法學院”為契機,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國際性”的辦學理念,探索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國際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以“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精品外文翻譯與海外推介項目”為依托,在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中發出中國的聲音﹔與國外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擴大學校的海外存在,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傳播中華文化,推介當代中國﹔用好學術精品、國際性論壇、著名學者這三張名片,不斷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加大投入,統籌資源,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創造物質條件和基礎設施保障。積極探索建立哲學社會科學的投入穩步增長的保障機制,形成穩定的經費支持體系﹔“十二五”期間,在保証學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正常經費的基礎上,專項投入用於高水平人才引進、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學校科研項目體系、國際會議資助、文科圖書資料及數據庫購置﹔以信息化為手段,加強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基礎文獻、案例集成等專題數據庫,使之成為完整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數據平台”,形成功能完善、方便快捷、資源共享、保障有力的支撐體系。

  規范管理,以點帶面,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營造良好環境。以開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改革試點”等三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為契機,加強教學、學術活動、科研機構、學術出版物等運行機制的規范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質量為先”的導向,更好地發揮科研評價體系的導向、激勵及診斷作用﹔鼓勵坐學術“冷板凳”,允許學術研究的失敗和錯誤,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學術環境,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哲學社會科學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格局和未來前途。中國人民大學推進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八項措施,是學校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之路的又一次實踐。

  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春天,我們要抓住機遇,攜手共進,解放思想,乘勢而上,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國家昌盛和民族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