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高擎真理的火把 (2)

——記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02日10:38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從堆滿材料的辦公桌上拿起一本曾數次被中央領導同志索要、高校教師紛紛要求擴大發行范圍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一邊翻閱,一邊傾聽曹蘇紅的娓娓介紹:這本創辦於1994年9月、看似薄瘦的內部刊物,是“國外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協調組”成立后,學者們進行世界社會主義研討的第一塊平台和陣地。17年來,中心學者有影響的理論觀點和學術論文,絕大部分首先通過這個平台反映給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借鑒;學者們對一些錯誤思潮的深刻批判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闡述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學術觀點,也最先主要通過這塊陣地展露出來。

  如果說《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是中心系列成果中的“元老”,《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則是中心系列成果中的“新秀”。

  聊起這套曾經被搶購一空、一版再版的書籍,為中心日常工作付出大量辛勞的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立強滿臉欣慰。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這套叢書是中心的一個品牌。中心每年選取本年度最優秀的論文,以“世界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報告”為主題結集出版,一年一冊,至今已出版了7冊,共輯錄理論文章940篇,意在讓全世界都聽到中國學者研究社會主義的聲音和意見,也為國人深入了解世界社會主義現狀提供一個光亮的窗口。

  研究社會主義,不能就“社會主義”論“社會主義”,而必須拓寬眼界,將資本主義納入研究視野,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探究,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多借鑒。因此,對資本主義的剖析和對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批駁便成為學者們的重要研究主題。譬如,在上世紀90年代,中心常務理事、中央編譯局原副局長李其慶就運用自己的法語優勢,結合法國的現實情況對新自由主義進行了深入批判。

  立體式的研究進路和視角,催生了十分豐碩的成果。這其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原因》、《蘇聯解體前夕的歷史虛無主義逆流及其特點》、《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及新自由主義的危機》等,便是扛鼎之作;而《如何理解恩格斯的“93個字”論述》、《駁“恩格斯宣布放棄共產主義理論”謬說》等成果,則是中心學者新近批駁歪理邪說、堅定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精品。

  中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將學者們這些既多方發散、又緊扣世界社會主義這條主線的研究歸結為一個總的目標:“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學者們的成果決非凌空蹈虛,而是踏踏實實用腳走出來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17年,既是歷史的一瞬,也是人生的一段。這樣一段人生,因為它的不平凡,而被中心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最有意義”。這樣的“最有意義”,隻有身臨其中,才能深刻體味。

  從最初10余位專家學者到現今的近300位研究人員,從最初幾乎清一色的白發老者到現今諸多優秀年輕學者加入,隨著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和研究主題的日益深入,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其中很多成果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研究中心從當初的默默無聞變得廣為人知,也由此深深地感染了他人。

  有一次,中心擬在社科院學術報告廳召開社會主義研討會。因從各地趕來“蹭”會的聽眾太多,會場安排一變再變,到后來報告廳實在坐不下,隻好臨時設立分會場,用視頻會議方式滿足參會者的要求。

  一位學者在閱讀到中心編印的《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后欣然來信:“請千萬別以為您們的工作只是簡單的信息和資料提供,重要的是讓我們這些堅定的信仰者眼界更開闊、理由更充分、心裡更安然!”

  牆裡花開,飄香牆外。俄羅斯專家在閱讀了中心的研究成果后,由衷稱贊中心是“社會主義的一塊重要陣地”,值得“頑強捍衛”;2006年,8集電視政論片《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出版發行后,產生了良好社會反響,由中心撰著的該片解說詞被越南《人民報》摘要刊登,俄羅斯甚至出版了研究解說詞的學術專著。

  這些褒揚的背后,是學者們的艱辛付出。

  劉淑春,一位為列寧著作編譯和研究事業奉獻了大半輩子的中年女性,當耳聞目睹蘇聯解體后一些心懷叵測的人惡意攻擊列寧是陰謀家時,內心被深深刺痛。為還列寧以本來面目,今年夏天,作為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運部主任,她千裡迢迢遠赴列寧當年的海外流亡地——日內瓦。通過尋訪列寧故居、訪談知情人士、研究列寧曾經讀過的書報資料,她充分論証了十月革命完全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人類歷史新篇章。於是,她堅定有力地反駁攻擊者:“蘇聯解體,並不能抹殺列寧的光輝!”

  “學者們的成果決非凌空蹈虛,而是踏踏實實用腳走出來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談到如劉淑春一樣的學者,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深情地聊起這樣的事例:中心顧問、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經常不帶秘書,不擾基層干部,自備干糧,悄悄深入全國各地農村調查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徐世澄,因重病10次住院,接受過8次化療后仍多方奔走搜集研究素材。

  那部集中反映中心學者對於蘇聯解體的深刻認識、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居安思危》影視作品,則是李慎明親自率團三赴俄羅斯實地調研、兩派攝制組到俄羅斯採訪各界人士后形成的。

  用腳走出來的研究成果,堅實有力,可親可信。我們深信,從事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學者,他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鑒;他們所堅定高擎的真理火把,將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本報記者 肖國忠)

  短 評

  向堅守理想信仰的學者致敬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有力量?堅定的理想信仰。

  20年前,仿佛在一夜之間,世界上曾經最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瞬間崩潰。這場被俄羅斯總理普京稱為“20世紀最大災難”的歷史變故,成了理想信念的試金石。一些原本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意志薄弱者,在“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終結者’”謬論的恐嚇下,逃離甚至背叛了馬克思主義;而一些普通民眾,則因思想理論上的模糊不清,陷入了迷茫。馬克思主義還有生命力嗎?社會主義將走向何處?這樣一些事關國家存亡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問題,亟須理論界作出具有說服力的回答。

  所幸,在中國這片遼闊的熱土上,從來不缺乏立場堅定又有卓識遠見的仁人志士。一批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秉持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秉持對於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無畏無懼地承擔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貢獻理論智慧的光榮使命。他們隻有一個信念:通過自己的不懈探索,找尋出對人民負責、對民族負責、對全人類負責的客觀答案。

  17年,足以讓稚嫩孩童成長為翩翩少年,也足以讓長者漸漸老去。歲月流逝間,我們很難真正體會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的學者在這17年裡付出過怎樣非比尋常的艱辛努力,品嘗過怎樣異於常人的酸甜苦辣,然而,我們卻見証了這批學者用汗水和辛勞澆灌的學術成果,用理想和信仰鑄就的理論貢獻。這樣的學術成果和理論貢獻,因為契合著人民群眾的強烈需求,而字字珠璣。

  曾經極力鼓吹“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終結者’”的弗朗西斯·福山,在2009年接受日本《中央公論》雜志採訪時低頭承認:“客觀事實証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福山前后不一的言論,是對人類社會不可移易的發展規律的深刻反省。於是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17年來學者們矢志不渝堅守世界社會主義研究陣地的彌足珍貴。

  此時此刻,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向這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鋪設堅固理論基石的學者致敬!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