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高擎真理的火把

——記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02日10:35  來源:光明日報

  繁華的北京建國門。清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徐崇溫近日出現在記者面前。他滿頭銀絲,精神矍鑠,開啟了17年前的記憶。

  “領受任務后,大家非常興奮,覺得蘇聯解體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理應承擔起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庄嚴任務,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客觀探索,對社會主義的未來給出更明確的理論答案。”

  徐崇溫所說的“任務”,就是建立“國外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協調組”——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的前身。

  “百川歸大海,即使遭受暫時挫折,社會主義的歷史潮流仍然不可阻擋”

  1991年12月25日,隨著克裡姆林宮總統府圓屋頂上蘇聯國旗的悄然落下,有著74年輝煌歷史的蘇聯從世界社會主義版圖上消失。

  1993年秋冬之際,踏著街頭的落葉,那些對社會主義依然心馳神往的人們聚集在莫斯科,剖析過往,思考未來。

  當一篇題為“21世紀社會主義的復興”的主題報告道出人們久被壓抑的心聲時,掌聲驟然響徹這座“千頂之城”。

  莫斯科的掌聲,引發了千裡之外社會主義中國的熱切回應。中央領導同志明確指示,要做好對世界社會主義的跟蹤研究。1994年,以對國外社會主義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為內容,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有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央編譯局、新華社、中央黨校和國家教委參加的“國外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協調組”成立了。“協調組”后改名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

  沒有猶豫,不事張揚,神聖的使命很快將一些原本從事社會主義研究的學者凝聚在了一起,他們在原有研究領域的基礎上,開始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世界,尤其是原蘇聯地區。

  一切似乎平淡自然,順理成章。然而,從那段歲月走過來的人們,卻深知當時的不易。

  曾在留學期間親睹蘇聯解體、感嘆“去時蘇聯,回時俄羅斯”的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樹華憶及當年,感慨萬千:蘇聯解體嚴重沖擊著人們的理想信仰。

  有一次,中心常務理事、辦公室主任王立強去郵局給京外關心社會主義研究的學者寄送材料,在郵局工作人員索要寄件人名稱時,王立強報出中心的名字,多次重復后,工作人員終於聽清,卻一臉茫然地嘟噥:“蘇聯都沒了,怎麼還有這麼個中心?”

  彼時彼刻,一股陰風也開始在理論界飄散:蘇聯解體后,那些原本對西方世界抱有幻想的投機分子,開始為資產階級思想張目,攻擊社會主義;而一些意志薄弱、信仰不堅定的社會主義研究者,也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倒,漸漸逃離了馬克思主義陣營;更有甚者,中心學者的研究工作遭到一些人的抨擊。

  守護真理的火把,是如此的艱難。然而,“即便這樣,我們始終堅信,百川歸大海,即使遭受暫時挫折,社會主義的歷史潮流仍然不可阻擋,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現已82歲高齡的中心常務理事、中央黨校吳雄丞教授的鏗鏘話語,點出了學者們當年迎難而上的精神力量——對於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

  “總的目標隻有一個——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記者在《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編輯部主任曹蘇紅的帶領下,進入位於中國社科院大樓一層的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辦公室。

  這塊10來平方米的空間,簡陋,窄小。佔去一大部分地方的,除了資料,便是書籍。書櫃裡擠不下的書,層層疊加,“爬”到了書櫃頂端。

  在擁擠的書架上,學者們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陳列其間,這些作品按類別分為“研究系列”、“參考系列”和“資料系列”。研究系列主要是指學者們撰著的各類著作,如《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葉利欽的西化改革與俄羅斯的社會災難》、《世界在反思》;參考系列主要是指學者們翻譯的各類成果,如《富國陷阱》、《論意識操縱》、《資本主義為什麼會自我崩潰》;資料系列主要是指由中心編輯出版的《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和《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以時間為序瀏覽學者們的成果,幾條清晰的線索呈現在眼前:17年來,學者們逐漸從單學科研究轉向多學科研究,從應對性研究轉向開拓性研究,從單語種研究轉向多語種研究。“這樣一些線索,清晰地勾勒出學者們理論研究日益自覺自信、理想信仰愈加高遠堅定的形象。”中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一語破的。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