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環境是個戰略問題
文化是一個穩定的、長期影響人們生活的要素。總體上說,文化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本身又具有穩定性和超前性。在歷史上可以看到,有時即使一個制度滅亡了,相應的經濟基礎改變了,舊的文化卻不會馬上消亡,還需要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造。封建主義滅亡了這麼長時間,封建文化卻依然很頑固,其在生活中的遺留可謂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文化有時候也有超前性,比如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就有了社會主義的思想。“五四運動”時,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就超前出現了,這深刻地體現了文化的先導地位。正是由於文化本身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文化環境保護的戰略性。
(一)保護文化環境事關改革開放大局和國家民族命運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特別強調,全黨要始終把國家主權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國家的安全,堅決防范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有效防范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早在2003年8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就強調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同時,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証取舍、擇善而從,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繁榮。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要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文化旗幟,在文化觀念上決不照抄照搬,在發展模式上決不簡單模仿,堅決防范和抵御各種腐朽落后的文化觀念侵蝕干部群眾的思想,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這裡,對文化的戰略意義講得非常明確。文化關系著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命運。我們處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文化環境表現為一個開放的、全球性的、多樣化的狀態,不同文化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得益於我們祖先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得益於我們的民族以中華文化為凝聚力和精神發育的標准。因此,在全球化條件下保護文化環境,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保護文化環境事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對於世界觀還沒有確立起來、思維情感仍處於較快轉變之中的青少年,文化環境的影響力顯得尤其巨大。我們黨歷來認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為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社會環境,是黨和國家義不容辭的職責,是開創國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戰略工程,也是實現億萬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任何時候,都要積極創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文化環境。要增強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感,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實施精品戰略,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要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要嚴厲打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活動。要切實加強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工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關心未成年人、幫助未成年人的社會氛圍,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展成才。這就要求文化戰線要大力淨化社會文化環境,生產優質文化精品,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三)保護文化環境事關社會主義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目前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文化環境在某些地方有所惡化,文化領域出現了許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相背離的內容。一段時間以來,包括網絡文化、手機文化在內,各類不良信息肆意泛濫,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映。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越是在開放的環境下,越要防止文化垃圾﹔越是大發展大繁榮,越要有保護好文化環境的能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文化發展的結果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就會給黨和國家、給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從文化管理上看,我們的工作責任非常重大,虛假信息不禁止,社會就不能穩定﹔文化垃圾不掃除,文化環境就惡化﹔盜版問題不解決,文化創新能力就上不去﹔淫穢色情的東西不消除,人們的精神就會受侵擾,健康有益的文化就難以發展。我們隻有全力維護文化環境的健康,才能實現各類文化的良性持續發展,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堅定不移地實施文化環境保護工程
文化環境保護工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實現億萬家庭最大心願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希望工程。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它抓好。
幾年來,我們不斷地總結保護文化環境經驗,大力實施文化環境保護工程,特別是在“掃黃打非”、打擊侵權盜版、市場監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已經有28個部門參與了文化環保工程,形成了黨和政府統一領導、各個部門齊心協力、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的有效工作機制。針對新情況,我們也在不斷開拓文化環境保護工程的新形式,先后組織實施了區域化的“護城河工程”、“天山工程”、“雪域工程”、“珠江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成效顯著。政府逐步完善了有關的法律、條例、規定、辦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了相關司法解釋,進一步加大了查案辦案力度,在依法打擊的基礎上,實現了從嚴從快打擊制黃販黃行為。我們不斷創新和完善行政管理手段,對圖書、報刊、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等各類載體的行政管理手段都在不斷完善。近兩年來,我們認真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報刊管理的精神,在大力整治報刊低俗之風的同時,深入開展了低俗音像制品整治、互聯網及手機淫穢色情信息專項治理和打擊侵權盜版假冒偽劣產品專項斗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保証了文化市場的平穩有序,為重大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輿論環境。
下一步,我們要總結經驗,發揚成績,依靠群眾,形成合力,繼續加快文化環保工程的組織實施,為人民創造健康繁榮的文化生活環境。依法查處非法違禁信息的制造和傳播,繼續打擊淫穢色情文化,打擊各類形式的侵權盜版,繼續整頓市場秩序。
保護文化環境不僅有對負面文化進行打擊的一面,還有對主流文化進行建設、促進繁榮的一面。這就像我們對待自然環境一樣,一方面要打擊破壞環境的行為,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環境建設,植樹造林。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掃黃打非”和市場監管,另一方面發展報刊、圖書、影視、文藝及音像、電子、網絡、手機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為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