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柳斌杰:保護文化環境是國家戰略問題

  2011年10月14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現出產業發展、事業繁榮的新局面,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保護文化環境和文化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要從戰略高度重視文化環境保護和文化安全問題。作為文化工作管理者和文化建設參與者,我們要從理論的高度和實踐的緊迫性出發,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文化環境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論述,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更加自覺、主動地貫徹中央關於淨化文化環境、維護文化安全的戰略決策,更加有效地實施文化環保工程,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基礎,為民族的精神發育創造良好氛圍。

  文化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人類所依賴的環境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三是文化環境。任何國家、民族、個人生存都離不開這三大環境。對文化環境重要性的認識早就有文化人的積極評判,只是在互聯網文化的大潮中更加警覺了,因為全球多樣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和社會信息化而歷史性地凸顯出來了。

  文化環境可以理解為人類在文明進步中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生產、生活實踐所創造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條件。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不同,自然環境是天然存在的,而文化環境是人類自己生產和創造的。文化環境首先表現為物質形態的文化產品,孩子一出生,就會接觸到很多文化產品,如書籍、報刊、音像制品、廣播電視、音樂、舞蹈、繪畫、互聯網、手機等,這些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文化“硬件”,都是承載了文化精神、文化內容、故事情節、各種知識的,這些因素又形成了文化環境中的“軟件”。文化環境就由這軟硬兩個方面構成,它所體現的人文觀念、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人際關系、道德規范、社會風尚等,就影響每個思想正常的人。這些文化的形態,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要素。沒有人能夠離開文化的影響。人和文化的關系,就像人和陽光、空氣、水的關系一樣,須臾不可或缺,人們一刻都離不開文化環境所提供的精神滋養。健康的文化能夠改變人的精神面貌,進而改變世界的面貌。先進的文化能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改變歷史前進的方向。

  文化環境雖然是軟性的,卻是影響人類生存的一個關鍵要素。在當代社會尤其如此。每一個人出生之后,都處於特定的歷史階段,處在一個獨特的地域或家庭,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當時當地文化環境的熏陶,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必然帶有一個時代、一定地區特有的文化特質,這就是文化基因。

  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是十分清楚的,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一個根本目標,必須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所以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是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文化、精神的因素對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新中國成立伊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文化改造和建設工作,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造舊文化,創造新文化,不斷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改革開放之后,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核心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到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位置,首次全面部署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當前,面對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形勢,黨和國家明確提出把保護文化環境作為國家戰略,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保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決心。

  正確判斷當前我國文化環境

  對於當前我國文化環境的評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健康繁榮、多樣生動,有的認為“非洋即古”、低俗不堪,有贊揚的,也有批評的。客觀地說,我認為我國目前的整個文化大環境是民主開放、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改善文化公共服務,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社會主義文化真正出現了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從核心文化門類來看,我國翻譯、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無人可比,我們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我國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經典的保護和利用,繼承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發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我們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公共服務,基本實現了書屋村村有、電視村村通、鄉鄉能上網、月月有電影,基層文化生活空前活躍﹔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國生產的圖書、報紙、電視劇、演藝、美術等文化產品均居世界前列,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內容豐富、多式多樣的精神食糧﹔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時,我們有序開放文化市場,引進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世界上的各種名著在中國都有出版,世界上優秀的文藝作品在中國常有展演,中國人民不出國門就能共享人類文化成果。這些就構成了我國文化環境的主流和大趨勢。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現象的復雜性,對我國文化環境的淨化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尤其是要解決好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影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我國文化環境的壓力主要包括西方文化的滲透、價值觀的較量、借助網絡炒作敏感問題、封建文化的死灰復燃、低俗之風久禁不止等方面。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