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革命者期待著民族的新生,然而這個民族最廣大的人民卻在未曾改變的國運中備嘗苦難。
辛亥革命后,軍閥割據,兵連禍結,百姓飽受欺凌,顛沛流離。這是辛亥一代的未竟使命:如何徹底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如何徹底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如何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們從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中尋找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啟示,在對辛亥革命精神的繼承中實現超越和升華。
為什麼民主共和在中國社會落地生根如此之難?為什麼孫中山奮斗一生,臨終仍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務須努力”?因為制度革命可以一舉摧毀舊的結構,人的建設和發展卻是水滴石穿的漫長過程。
“不良之政府雖倒,而良政治之建設則未嘗有也”,革命之后,宋教仁曾發此浩嘆。劃時代的革命為何並未帶來“一個新時代的黎明”?因為它未能深入發動和依靠蘊藏在最廣大民眾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隻有庶民的革命,讓億萬民眾構成國家的基本土壤,才能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走向。
認識到這一點,接受辛亥革命洗禮的中國先進分子,繼續探尋救國救民之路,創建了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中國共產黨,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接過了歷史的接力棒。陳獨秀、李大釗高揚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將辛亥革命的思想啟蒙推向更深層次。年輕的毛澤東投身農民運動,致力於“喚起工農千百萬”,進而開辟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20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為什麼在新生的民國,封建王朝的權杖依然在冥冥之中統治著社會?曾經期望的平等、自由、博愛,民族、民權、民生的現代國家為什麼仍然遙不可及?因為崇高的理想固然令人向往,卻必須找到符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道路。
學者費正清曾有此斷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體是覆蓋在舊中國上的薄薄的一層皮。它距離中國民間社會極其遙遠。外國學者這樣分析它的失敗:共和政體是外國的、空洞的仿制品,於中國的歷史傳統、社會土壤中毫無根基。
認識到這一點,中國共產黨選擇能有效集結最廣大社會力量、保障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開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在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的基礎上,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九)從“黃鶴樓頭兮忽樹革命旗”算起,一百年過去,古老中國有如浴火重生。
對中國來說,二十世紀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其始終貫穿的鮮明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通往這一目標的現實路徑,是讓曾被甩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之外的中華民族,融入人類發展進步的浩蕩潮流。如果說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是把古老中國帶往現代化之途的第一個轉身,那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就是將這艘巨輪推達前所未有境界的最壯闊的歷史行進。
從辛亥的槍聲,到五四的怒吼,從上海石庫門和南湖游船上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再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使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
這是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所日夜向往:工廠遍地、機器轟鳴、高樓大廈矗立於城鄉,火車輪船往返於原野江海,全國各地皆一派大生產景象。當年,澳大利亞人威廉·端納面對孫中山拿出的畫滿鐵路線的中國地圖搖頭慨嘆:“這個如同游戲拼圖一樣的東西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大江南北,海峽兩岸,這一切已經成為現實﹔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關於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的宏偉設想,已經化為今日中國現代化圖景中的標志性工程。
這是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所未曾想象: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經濟發展持續多年高增長,城市化率超過47%,世界各國研究經濟發展的“中國周期”,國際社會關注現代化的“中國模式”,西方觀察家慨嘆,“中國的崛起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從封建專制到人民民主,從一盤散沙到團結和諧,從封閉愚昧到文明開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從備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一個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化國家轉變,奏響了中華大地最激昂的雄渾樂章。
這是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所孜孜以求:一個國家,隻有堅持以人為本,倡行民主法治,維護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從三民主義,到“德先生”、“賽先生”﹔從“拼將熱血筑長城”,到“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浩蕩前行的百年中國逐漸凝聚起這樣的共識: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深化、永無止境的歷史進程,在當代中國,隻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盡管未來的征程依然漫長,但共產黨人以更大決心全面推進變革,已經成為今日中國再創輝煌、全面進步的必然抉擇。
撫今追昔,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令他憂慮重重的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他念茲在茲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魂牽夢縈的中國現代化理想正在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
(十)2011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孫中山,毛澤東,兩位世紀偉人遙相對望。
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世紀並不遙遠。
1911—2011,剛剛過去的這一百年,以辛亥革命為起點,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迎來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演繹了民族復興史上自強不息的傳奇。百年風雨歷程,如同歷史教科書,充分証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隻有中國共產黨才是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2011—2111,即將到來的這一百年,發展的藍圖已經展開——到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處於又一個社會大變革、大轉折中的中國,曾經有“獨一無二的過去”,也將擁有“獨一無二的未來”。百年精神傳承,必將崛起一個繁榮發展、和平統一、民主自由、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現代中國。這個中國,將為民族贏得更多福祉﹔這個中國,將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中華正在復興,同志仍需努力!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