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傾聽古文字的呼吸——聚焦新疆古籍保護 (2)

  2011年08月16日15:06  來源:光明日報

  新疆圖書館曾招收一位察合台文字的碩士研究生,希望用他所學的知識解讀館藏古籍中眾多的察合台古籍。但三個月后,此人不辭而別,因為業內對懂這種文字的人才實在是太需要了,他去了條件更好的一家博物館。

  “缺人才,缺古籍保護過程中的所有環節的人才。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叢冬梅的話語裡透著一股緊迫感。

  古籍保護工作中有許多環節,搜集古籍信息,信息有了要能鑒定出它的真假來,還要鑒定它的價值是多少,隨后才能是編目等后續工作。整個過程繁雜細致又不能有一絲馬虎,稍有不慎,就會給國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過去我們談到古籍保護時,常說沒有財力,領導不重視等等。應該講,現在這些情況已不是主要問題。古籍現在存放的單位很多,所以在管理機制上雖有改善,在合作研究上是個大問題。”叢冬梅說道。

  事實的確如此,從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帶有文字、文書性質的文物,其實既是文物,也是古籍,它自然要進入博物館、考古研究機構。

  古籍存放地點的不同,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據了解,新疆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是少數民族古籍,民委系統保存最多,而他們卻非專業圖書保存單位,怎麼辦?隻有依靠古籍保護機制來進行。

  古籍數字化提上日程

  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要沖,是華夏文明與多個其他古老文明交流對話的地方。有時,流沙中的一根木簡、古墓裡的一片文獻、洞窟壁畫旁的一段題記、古老幣兩面的幾個數字,竟同時書寫了多種文字,呈現出迷人美妙的文明景觀。

  可讓人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失,一些歷史上曾經在新疆廣為流傳的文字消失了,成了死文字。

  張志清估算,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古文字消失的情況,我國也有類似情況,其中新疆的消失文字的15種。也就是說,這些曾經流傳的文字,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的文字,現在世上已基本上沒有人可以讀懂認出它們了。而用這些文字記錄的歷史,隨之再也無人知曉,隱藏在其中的秘密無人能破解,令人扼腕長嘆。

  正是看到這種危急,國家加大了對古籍保護的力度。從2007年至2010年,新疆11家古籍收藏單位的64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新疆自治區圖書館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1年,新疆又申報了85部古籍參加《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評審,新疆民委古籍辦申報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同時,新疆共有38家收藏單位的80人次參加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各類古籍培訓班。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古籍保護方面,啟動了“新疆古籍保護專項工作”,文化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烏魯木齊和北京兩地成功舉辦了“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參觀人數達15萬人次,影響深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圖書館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為新疆古籍保護、展覽、宣傳、縣級數字圖書館推廣和數字圖書館全覆蓋所投入的資金就達900萬元。

  8月6日,國家國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新疆古籍保護中心簽訂任務書,啟動《中華古籍總目·新疆卷》編撰工作。

  未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爭取每年聯合新疆古籍保護中心舉辦一期古籍保護方面的相關培訓,在實踐中培養古籍普查和古籍修復人才﹔與高等院校合作,籌建古籍保護專業碩士,培養古籍保護的高級人才。

  在古籍保護和古籍修復方面,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以對國家級修復中心的力度支持新疆藏書單位,改造庫房環境、提供儀器設備。

  同時,把新疆的古籍珍稀善本納入到《中華再造善本續編》編纂出版中,使珍貴古籍化身千百,服務社會。目前已有《彌勒會見記》、《納瓦依詩集》等四種古籍入選。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重點開展對新疆古籍、古代文書及珍貴漢文典籍縮微和數字化工作,建立全文影像數據庫,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文獻提供和利用。

  張志清認為,新疆在這方面有優勢,隻要各方重視,一定能走在全國各省區的前列。他對這一點充滿了信心。新疆圖書館館長、新疆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陳國平認為,現在國家出台了專門針對新疆古籍保護的專項文件,這對新疆古籍保護來說,迎來了真正的春天。我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加快古籍普查步伐。“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相信新疆古籍保護工作一定會步入新的階段,新疆燦爛的文化一定能在今后發揮自己的作用。”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