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鐘經文:崛起的中國勢不可當 (2)

——寫在201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

  2012年03月02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穩中求進,攻堅克難,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為了積極應對和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推動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對今年經濟工作提出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這個“穩”,不是不動﹔這個“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努力在各項工作上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和新成效。

  重點是抓好“兩穩一擴”。一是穩定外需。廣大外貿企業應在穩定歐美日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深度開拓新興市場﹔在增加傳統商品出口的同時,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二是穩定投資。要繼續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尤其是鼓勵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領域﹔有序推進“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所謂“擴”,就是擴大消費。要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把擴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擴大居民消費,就必須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並且深入研究財產性收入等問題。近年來,銀行儲蓄存款負利率、証券市場持續低迷,對居民財產性收入造成一定影響。這種狀況雖有其客觀成因,但相關部門和單位也應從擴大居民消費和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出發積極作出努力。最近,一些商業銀行取消不合理收費就值得肯定。証監會負責人明確提出,藍籌股已顯示罕見投資價值,這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和舉措。股市波動、牛熊轉換是正常運行態勢,有其內在規律。眼下種種跡象表明,經過4年多充分調整,加之重圈錢、輕回報等弊端逐漸克除之后,我國証券市場有望走出低迷,轉向健康發展。

  擴大內需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它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擴大內需的許多具體措施,不但直接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既要立足當前,突出工作重點,又要著眼長遠,加強統籌協調,並著力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擴內需與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服務業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產業,也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我們應將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環境,大力推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推動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同時,還應不失時機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

  二是把擴內需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我們講擴大內需,最大的內需在於城鎮化,因此,很有必要將穩步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抓緊制定並有序實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此外,城鎮化形成的剛性需求,必然會帶動房地產業發展。眼下房地產市場低迷,主要是因為前些時候房價上漲過快、過度炒作等“痼疾”所致。從各方面情況看,房地產業不會就此一蹶不振,經過調控的“醫治”,必將走上新的坦途。

  三是把發展與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抓住時機盡快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價格體制、文化體制改革,以及行政審批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等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為了適應群眾的新期盼和形勢的新要求,應將民生工作放到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將重大民生工程擺在發展工程的優先序列。要切實提高發展的包容性,通過多種渠道促進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行更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

  四、應對危機的實踐和成效,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與活力﹔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也是我們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這次危機對西方國家的思想理論和發展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在危機繼續演變深化之際,我們既要從經濟運行層面展開研究,還要從社會制度層面深入分析。

  近期召開的兩個國際會議值得關注。一個是由發達國家主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著名專家和經濟界人士,集中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會者普遍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

  另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主辦的世界社會論壇。參加這次會議的各界人士紛紛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反復發作並揮之不去,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中國家應破除對資本主義的迷信,努力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兩個重要國際會議同聲針砭現行資本主義制度並非偶然。國際社會逐漸形成的共識表明,發達國家的社會制度受到嚴重質疑,西方模式的發展神話已難自圓其說。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世所罕見。

  這場危機的原因,表面上看源於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大量違約和金融衍生產品泡沫破裂,引發全面信用危機。若從直接起因考察,可說是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不當、虛擬經濟過度擴張、政府監管缺失造成的,是長期負債消費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結果。

  而從內在本質分析,則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暴露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深層次結構矛盾。

  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正演變為一次世界經濟的深度衰退,更是進一步反映出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實踐的危害。

  我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把計劃看成是絕對的,因而束縛了生產力發展。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自由放任,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

  從這場危機中還可以看到,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與活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挑戰面前,我們的發展道路經受了考驗,我們的社會制度展現了優勢,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顯示出指導實踐的強大威力。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隻要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攻堅克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崛起的中國就勢不可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轉自經濟日報,本報有刪節)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