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建立和完善以質量和創新為主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

葉繼元  2012年02月10日17:13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內容提要】目前我國文科評價體系已初見端倪,研究成果、人員、機構、媒體等評價層出不窮,總體上評價研究與實踐處於反思、總結、改革、探索階段。但目前仍存在質量和創新力評價弱化、過分數量化、過分形式化、過分簡單化(或官僚化、管理簡單化)、評價主體淡化、評價結果軟化等所謂“六化”問題。本文提出,處在文科研究重要性不斷增強、研究經費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和成果大幅增長、而其質量並未同步發展的嚴峻形勢下,應在保持原有評價體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前提下,吸收古今中外評價的理論和實踐中的經驗,構建和完善文科評價體系,概括出同行專家評價主導論、評價目的決定論、專家與引文等計量評價互補論、“三面三力”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等新觀點,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在評價體系指導下,完善同行專家數據庫,慎重篩選評審專家,把評價目的提高到突出位置﹔根據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新概念組合,形成新的同行專家評價與引文等文獻計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和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文科的特質設計評價程序等制度,並注重引導啟動質量與創新評價、特色評價、過程評價、鼓勵性評價﹔堅持以同行專家評價為主導,設置文科國家大獎,打通影響評價健康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更好地推動評價工作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近期我國文科評價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從目前學者反映、管理部門回應和引文等各方面數據來看,我國文科評價改革已經刻不容緩。首先,從學者反映看,許多學者對重點學科、博士點、職稱評價、各種成果、人員評獎中出現的質量和創新力評價弱化、過分數量化、過分形式化、過分簡單化、評價主體淡化、評價結果軟化等問題已忍無可忍,認為必須立即改革,否則學術將不成為學術,繁榮發展也很難實現。其次,從科研管理部門看,不論是各種學術團體,還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各省市相關部門、社科院、各高校等都感到目前許多評價結果與評價目的的偏離,都在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和評價改革試驗,也頒布了一些文件和辦法。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不斷完善專家評審庫,增加同行通訊評審和專家會議評審力度﹔2004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文件中有專論“評價規范”的條款﹔近期已發布《關於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並將一些成熟的意見反映在社科重大項目評審、研究成果評獎等工作上,一些學術機構開始對部分學有所成的學者、教師改革評價方式,不再簡單的要求成果數量,而是為他們營造寬鬆環境,“十年磨劍”。再次,從文科發展和引文數據來看,近幾年每年全國文科論文50萬篇以上,文科著作,以2009年為例,2009年出版人文社科圖書總數223715種,其中初版書122824種,重版書98911種,學術期刊2866種,研究咨詢報告數萬部。2009年全國約有文科教學和研究人員42萬人,全日制研究人員約3萬人,文科研究生40萬,文科在校生約800萬,全國文科專業人員數1600萬。文科科研經費每年增長,以國家社科基金為例,2010年已增加到6億元。如此巨大的成果、人員、經費等數量,向公正、合理而高效的評價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再從引文數據看,由於近幾年引文數據被應用於期刊評價、論文評價、個人評價及機構評價,因此已出現相當多的人造引文數據的現象,個別期刊誘導作者引用,一些期刊達成互惠引用,等等,大大削弱了引文評價的某些客觀性和公正性。實際上這種“不發表就出局”、“以刊評文”等現象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由於這些國家的學術共同體素質較高,獨立性自我糾錯能力等較強,且期刊的權威性由同行專家評出,有很強的認同感,因此問題並不像我國這樣嚴重。盡管如此,這些國家也在積極探討學術評價體系這個難題。對於我國而言,研究評價體系問題,拿出對策已是當務之急。

  二、當前我國文科評價中面臨的六大問題

  1.評價管理的簡單化與非學術化。目前在高校、研究院所等學術機構,行政部門權力與學術共同體權力的界限一直未理順,由於行政部門實際掌握著科研經費、工資待遇、人事管理等權力,而學術共同體盡管有其代表“教授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等,但因沒有制度上的明確要求,故並無實質性權力。於是,盡管許多項目經費評價、成果獎勵評價也是同行專家評審出來的,但這些同行專家的選擇則是行政管理部門選擇的,各種評價辦法,尤其是評價規則中不能明確規定的條款的解釋權亦在行政部門,因此,在實際的評價工作中,行政權力大於學術權力。

  從理論上說,科研管理部門的評價目標與學術共同體的評價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即合理評價,繁榮學術。如果配合得好,完全可以互補。但由於過多追求短期的行政管理目標,又無有效的監督、核查機制,遂使評價管理出現簡單化與非學術化。目前社會上3000大學畢業生競爭一個公務員崗位,高校不少教授爭當行政職務都與學術及其評價簡單化和非學術化有關。因為一旦有了行政職務,不論研究做得如何,研究資源的獲得相對容易。行政權力過大,使得許多研究人員不熱衷於學術,扼殺了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還會對有研究潛力的年輕人才造成負面影響。在學術單位,去官僚化、遵循學術發展規律進行管理已基本形成共識,但從整體上看,如何從根本上、實際行動上去除“官本位”思想,從繁榮發展學術的高度,拋棄個人和部門的利益,理性、明智地厘清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界限,學術評價權力到底如何配置、監督等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2.評價主體的缺位、失位與淡化。評價主體的缺位與失位主要表現在因評價目的不明導致評審專家的選擇標准不明、評審專家庫信息不全、更新不快,選出的專家或同行多數不是真正的小同行或專家,而是大同行或外領域專家,或是低於被評價者的水平,致使真正的評價主體缺位、失位。評價主體的淡化是指不少專家學者對學術評價的重要性認識模糊,評價專家對評價對象,在學術水平相當或略有差距的情況下,對熟悉的研究人員的項目、成果等傾斜﹔或因評價專家名單泄露,評價對象或有關人員“打招呼”,在多個評價對象的學術水平相當或略有差距的情況下,對特定的評價對象傾斜﹔或評價專家出於個人或本單位亦要被目前的評價對象或評價對象的單位裡的專家評審時,對評價對象給予不適當的評價,以達到評價的互利化。是否選到合適的同行和專家與評價組織者的專業和管理水平及責任心有關,亦與評審專家數據庫的編制質量有關。一旦選到合適的專家,專家是否能對評價對象不因親疏、不以個人好惡進行評價對評價的結果,乃至對學術的發展至關重要。講人情和人文關懷,是可以的,但不能不講原則,不顧真理,不考慮自己與他人長遠利益,而僅唯近期的利益是圖。如果說,以學術水平為主,兼及“人情”還好理解、危害還不嚴重的話,那麼不以學術水平為主,一味以學術之外的因素進行評價,則后果非常嚴重,不僅直接傷害到一起競爭的被評價者,而且損害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浪費寶貴的科研經費,導致“劣幣驅除良幣”現象出現。上海復旦大學章培恆教授認為,如果不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作為嚴肅的科學事業……為維系人際關系而作違心之言等,都由此而產生。”

  3.評價指標過分數量化。過分數量化就是僅僅看被評價人的項目數量、經費數量、論文數量、圖書數量、獲獎數量等等,至於研究的內容倒在其次。有的學術單位要求教師在不減少教學、社會服務等工作量的情況下每年都要發表3篇論文或相當的著作,研究生也要發表1-3篇的期刊論文或相當的著作,結果造成這樣的奇怪現象:數量越多則獎金越多,似乎學術水平就越高。於是,將一片長文拆成幾篇有之﹔文章不再精細打磨,不求卓越,隻要能發表亦有之。大量平庸、重復之作,或中等水平的文章、著作充斥其間,甚至有意抄襲、造假之作也應運而生,使得具有原始創新的成果鮮見,大師級學者難出。這種過分的數量化對學術及國家、社會、人民造成的損失,被許多學者認為比大地震帶來的損失還要大。學術成果的數量,如果是經過期刊、出版社經過同行專家嚴格審稿后發表、出版的,那也包含一定的質量,但問題是,目前許多中國人文社會期刊中並沒有實質性的同行評審制度,不少期刊隻要交納一定的版面費,文章不是太差,就能發表或出版。難怪有的學者認為,不少所謂的成果實際上是學術垃圾。更有調查者認為,目前中國已產生一個龐大的地下論文制造工廠,其數額高達數億元。過分的數量化使得廣大教師疲於奔命,逼著生產出自己也不滿意的成果,浪費了寶貴的學術時間和健康,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不端的出現。

  4.評價方式過分形式化。目前許多單位學術定位不清,評價目的不明,對不同的被評價對象實行統一評價,諸如“以刊評文”,隻看期刊,不看具體論文質量﹔都要有期刊論文,忽視文科的一些學科如文史哲比較注重圖書的特點,都一律要求在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的來源期刊上發表,文章字數一定要在3000字以上,等等。一定的形式是內容的反映,適當的形式是需要的,但一過分,就消解了最重要的內容,出現許多的走過場、簡單化與片面性,不能達到以評促優等評價的目的。

  5.評價質量和創新力評價弱化。學術評價的實質應為質量和創新力評價,但目前許多評價對質量和創新力指標重視不夠,研究不深,許多評價指標概念不清,並不能評價成果質量或創新力,比如,某些引文可以用來說明被引作品的質量和一定的創新性,但有些引文則不能,要由專家根據引文上下文仔細分析引文數據,不能將引文的影響就等同於學術的影響,更不能一律等同於成果的質量或創新力。換言之,與成果影響力或質量、創新力有正相關性,但並不是質量和創新力本身。目前一些學術影響力評價或質量、創新力評價都存在指標概念不清、以片代全的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導。

  6.評價結果軟化。一項好的評價結果的信息應該能被共享,從而達到提高評價質量和效率的目的。但目前的許多評價共享程度不高,其他相類似的評價難以應用其評價結果。比如,教師職稱評價,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評審一般是較嚴格的,注重於成果內容、教師實際學術水平的評價,但近十來年,過於數量化的評價,過多考慮本單位的利益,致使職稱的評價結果公信力下降,不能共享,每一項新的評價都要重新評一次,勞民傷財,甚至有時會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

  以上六大問題基本概況了目前我國文科評價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其突出表現在“以政代學”、“以刊評文”、“評審專家失位”、“重量輕質”、“評價結果公信力不高”、“保密等制度不健全”等具體問題上。縱觀這六大問題與突出具體問題,從評價角度上看,實際上可歸納出一大問題,即文科評價體系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正在建立之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為了盡快、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分析這一問題的原因,針對問題和原因構建出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尤為必要。

【1】 【2】 【3】 【4】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