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溫家寶: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道路

  2012年01月16日09:26  來源:求是

  一、充分肯定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糧食連年穩定增產,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我們堅持把加強農業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觀調控的重點,及時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糧食產量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2011年達到11424億斤,比2003年增加2810億斤。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建設力度明顯加大,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快速增長。

  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們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連續多年較快增長,預計2011年為6900多元,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到7.9%。特別是2010年以來,出現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可喜跡象。農民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

  農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現和諧穩定的新氣象。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9年來,全國新建改建了272萬公裡的農村公路,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下決心補齊農村社會事業這個短板,目前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3億農村學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60%的縣、7800多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治安持續好轉,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些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巨變、農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三農”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農業農村工作歷盡艱辛,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特別是水旱災害頻繁發生,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業國際競爭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農村發展能夠保持好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政策對頭、措施得力。我們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明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我們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我們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鄉利益關系,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把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我們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年,我們集中力量,辦了很多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劃時代和裡程碑意義。

  第一,取消農業稅,調整國家和農民的分配關系。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后,農村分配關系有了很大調整,農民得到實惠明顯增加,但仍然要繳納農業稅,還要承擔許多維持基層運轉和公共事業發展的費用,再加上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農民負擔沉重,由此引發的惡性案件和干群沖突時有發生。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2000年開始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過正稅清費、降低稅率,2006年最終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征稅的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徹底跳出歷史上農民負擔循環往復、不斷加重的“黃宗羲定律”,我們及時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帶動了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和進步。這一系列重大改革,理順了國家、集體、農民的分配關系,開啟了讓農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

  第二,實行農業生產補貼,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我們實行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2011年中央財政用於“四補貼”的支出達到1406億元。我們把補貼政策拓展到畜牧業、林業、草原、節水灌溉和農業保險等領域。實行糧油、生豬等生產大縣財政獎勵補助,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達到255億元。這些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全面放開糧食購銷,邁出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決定性步伐。在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先行放開的基礎上,2004年我們果斷決定全部放開糧食購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這項改革,使所有農產品流通納入了市場化運行的軌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農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造林護林積極性。2003年我們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實現“山定權、人定心、樹定根”。2008年這項改革推向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家庭承包經營從耕地拓展到林地,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的重大舉措。

  第五,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我們從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入手,逐步把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等支出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我們先在貧困地區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並逐步將義務教育免費擴大到全國農村。最近我們又決定,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農村孩子都有學上、都能上得起學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第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后顧之憂。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農村生活困難人口提供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促進農民養老方式實現重大轉變。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基本建立起覆蓋數億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三項制度,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的願望正在實現。

  第七,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對待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進城農民工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長期沒有受到公平對待,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出要善待農民工,2003年果斷廢止城市收容遣送條例,著手消除對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進城務工經商的束縛,大規模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行動,大力整治農民工勞動就業環境。2006年國務院出台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文件,對做好農民工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近年來,農民工就業領域不斷拓寬,工資水平逐步提高,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加快解決。在農民工問題上,從缺乏公平對待到善待、從限制進城到提供服務的根本性轉變,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進展。

  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們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推動了農村發展進步,而且取得了豐碩的“三農”理論成果,積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寶貴經驗,初步形成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的制度框架,進一步探索和拓寬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道路。

【1】 【2】 【3】 【4】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