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月25日,蘇聯解體整整20年。
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印有五角星和鐮刀錘頭的紅旗在克裡姆林宮上空悄然滑落,不僅割斷了一個大國苦難輝煌交織的歷史,也將世界推入“單極時代”。
“共產主義失敗了”,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是“最后一種統治形式”。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
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一時間成為西方乃至世界的主導哲學思維。
2
如果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國際關系史也是國家史。世界風雲變幻,中國人有自己的觀照。
對照1991年和2011年,我們找到這樣兩個“交集”:
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
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消失,西亞北非地區陷入動蕩。盡管兩件事相隔20年,但是一些人探尋“傳導效應”的目光沒有變,把禍水引向中國的邪念也沒有變。
意識形態對立進一步凸顯。
無論是當年熱炒的“中國崩潰論”,還是今天的“不可持續論”,其最終指向都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干擾中國發展環境、壓縮中國戰略空間的小動作並未停歇。如果說有什麼不同,不過是花樣翻新而已。
蘇聯解體是一面鏡子,為我們觀察國際關系走勢,思考國家發展道路和人類社會歷史演進,提供了一個不尋常的視角。
3
解讀中國的發展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以西方設定的“終極目標”為框架,硬套中國活生生的現實。20年來,這一框架下的論調形形色色,大都曇花一現。一些西方人帶著希望與躁動觀察中國,總是為中國發展進程沒有按照他們預設的道路前行而失望。
西方的框架遠離中國的現實,輿論對有關中國的悲觀預測也越來越淡漠。但是,這些人恐怕還是要在希望與失望的交替反復中折騰下去。在他們眼裡,停止折騰意味著放棄炫耀西方模式的優越感,放棄宣揚西方道路的理想和責任。
理解中國發展的另一種方式,可以從中國為什麼沒有走蘇聯老路、沒有發生西方所期待的變化入手。
中國的穩定發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換來的。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恰恰是因為沒有聽信別人的誤導,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中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為了全面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國的改革力度遠遠超過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國。改革是痛苦的,也是值得的。改革的收益終將高於付出的成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實實在在地嘗到了這個道理的甜頭。
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進步,才能破解發展進程中的難題。“改則進,不改則退”的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它既是一種執政理念,也是中國面向未來的一種生存方式。中國的體制優勢將在改革進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中國的發展實踐証明,歷史終結論不過是西方編織的一道夢幻彩虹。而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及“單線性發展”模式,則是陳舊歷史哲學思維的新變種。
4
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發展道路的選擇變得更加復雜,也更加多樣。
新舊體制轉型過程中問題不斷出現,制度創新的需求空前突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有體制難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訴求。
在西亞北非,求變革造成劇烈動蕩﹔在西方國家,體制調整滯后引發嚴重不安。各國遇到的麻煩,背后大都有國際國內因素的交織作用。國際與國內因素從未像現在這樣密切互動。
世界格局呈現出向多極轉變的趨勢。多極並非隻意味著新興大國的力量提升,更意味著新興大國的發展路徑多樣化。沒有發展路徑的多樣化,也不可能出現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
這種群體性崛起呈現出一種扇形的開放結構,沒有人能夠預測這個扇面打開后會有多麼寬闊。寬闊的扇面必然會給發展路徑、改革方式創造更多的選擇可能。
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取決於能否通過改革找到自己的路徑。而尋找這個路徑的主動性越強,折騰與反復就會越少。
5
西亞北非動蕩是蘇聯解體以來又一波多國群體劇變。有西方人士斷定,這是全球尋求民主自由進程的延續。其言外之意,這個進程還沒有結束。
和蘇聯解體時不一樣的是,面對西亞北非變局,西方政治家和學者較少表現出驚喜,一些人還有明顯的壓力感。
革命時不需要太多復雜的選擇,或許隻要有一腔熱血,就會痛痛快快地走向戰場。但是,總有一天要回到發展路徑的選擇上來,這個過程誰也繞不過去,而且越是想繞開就越是會麻煩纏身。
西亞北非國家的局勢演變,取決於內部各種力量的整合與協調,取決於能否在保持國家穩定前提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