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繁榮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我們要認真領會《決定》精神,深刻認識、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的重要性,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大力推動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一、充分認識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的重要意義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正確導向。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藝術“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總結講話中強調:“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在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的方針,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的方針,是有必要的。”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辭中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1980年夏,黨中央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思想正式提出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鄧小平同志指出:“對於思想問題,無論如何不能用壓服的辦法,要真正實行‘雙百’方針。”“我們要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允許爭論。不同學派之間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要提倡學術交流。”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充分體現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胡錦濤同志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圍繞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些都為繁榮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指明了方向。《決定》提出,正確創作方向是文化創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文化創作生產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堅持正確創作方向重要性的科學概括,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深入領會。
(一)這是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是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不能贏得群眾、引領時代,關鍵是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創作出反映時代主旋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不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不論是改革發展還是藝術創新,其最終結果都要落實到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上來。在文化產品中,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是靈魂、是根本。如果忽視文化產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要義,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喪失靈魂。隻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創作生產方向,用正確價值觀展現思想力量,用多彩樂章奏響主旋律,用優秀作品禮贊偉大時代,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才能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永葆生機和活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二)這是發揮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迫切需要。提高民族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任務。文化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涵養人的品德,愉悅人的心靈,平和人的心態,豐富人的知識,在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歷史和現實表明,文化的思想啟迪、道德教化、知識提升功能的發揮,最終要靠文化產品這一載體來實現。隻有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思想道德內涵,不斷增加文化產品的知識含量,創作生產更多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才能使人民群眾在共享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中,體悟思想的偉力、道德的魅力、知識的威力﹔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寓教於樂中提升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這是繁榮文化創作,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目的所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僅有了新的變化,精神文化消費的層次也越來越豐富,對文化產品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多樣。這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大動力,同時也對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隻有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正確創作方向,順應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激發全社會文化創作生產活力,在提高文化產品數量的同時,全面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四)這是解決當前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好發揮文化提升審美情趣和鑒賞水平、引領社會風尚作用的迫切需要。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些年來,我們黨十分注重加強對創作思想的引導,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總體上看,當前創作方向是健康向上的,創作激情競相迸發,創作氛圍融洽和諧,廣大文化工作者思想觀念、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文化創作生產領域呈現出積極和諧、開拓創新、繁榮發展的喜人景象。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創作生產領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人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如有的隻強調經濟利益,不注重社會效益,單純追求一己私利而放棄對社會的責任﹔有的隻迎合低級趣味,不注重發揮引領作用,是非不辨、善惡不分,單純地以丑為美、以怪為美,庸俗低俗媚俗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過於追求形式的華麗,過於注重外表的包裝,忽視思想深度的挖掘,忽視知識水平的提升,不能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有的甚至無視法律道德,用淫穢色情來侵蝕受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始終堅持正確創作方向。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