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劉延東: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3)

  2011年10月31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五、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解決當前文化領域突出問題、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空前發展和繁榮,取得了輝煌成就,呈現出活力迸發、碩果累累、英才輩出的嶄新面貌,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國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時期。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伴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文化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相比,與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要求相比,還不完全適應。《決定》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從8個方面指出了當前文化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文化領域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我們提出了嚴峻而緊迫的現實課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就難以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冷靜審視,進一步提高對新的形勢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大意義的認識,抓住機遇,積極謀劃,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在科學發展中提升水平,努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六、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要保証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正如《決定》所指出的,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離開了文化支撐,即使有繁榮的經濟,強國地位也難以確立,更不易鞏固。綜觀全球,許多發達國家均擁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加快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日益呈現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態勢。

  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優勢充分顯現,得到許多國家的關注和認同。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在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國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機制,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簽署了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近千個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開展文化交往。構建了中美、中俄兩大人文交流合作機制並提升到戰略層面,與歐盟、東盟、非盟、阿拉伯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和東北亞加強了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對增進國際理解和政治互信、促進文化相互借鑒、維護文化多樣性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大國,但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沒有轉化為較強的文化軟實力。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國際影響力很不相稱,文化產品輸入國角色與物質產品輸出國地位很不匹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是我國國力的顯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疑慮和不適應,如何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是我國軟實力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著眼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決定》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再次強調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堅持政府與民間並舉、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並重,推動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造福人類,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讓各國人民全面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情感和發展進程,深切感受中國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真誠願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新貢獻。

  七、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和追求。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庄嚴使命。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沒有文化強國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正如《決定》所強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在世界文明史中,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延綿至今而生生不息,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古代中國曾有領跑世界數百年的經濟盛世,更創造出熠熠生輝的燦爛文明,即使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優秀傳統文化飽受風雨磨難,卻依然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華文化經過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鍛造更加成熟,在與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相互交流中更加充實,呈現出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恢弘氣度,彰顯出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時代追求,展現出民族的魅力、時代的光芒、國際的視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今天,我們這個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已經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光明前景。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決定》第一次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奮斗目標,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系統闡釋了基本內涵和整體要求,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員令。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破除障礙,吐故納新,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奮力開拓創新,創造出文化的新輝煌,永葆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展望未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堅信不移,對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光明未來矢志不渝。社會主義中國必將躋身世界經濟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行列,也一定能夠成為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文化強國。

  偉大的時代呼喚著繁榮的文化,我們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1】 【2】 【3】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