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奮進新程 鑄就文化輝煌
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與社會主義事業齊發展。
決定牢牢把握歷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是承載文化精神價值的“體”。無論什麼樣的“體”,都必須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魂”。
決定首先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行闡述和部署,並將這方面的總體要求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全篇。全會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
這體現了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決定突出強調的一個重點。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從4個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正確創作方向是文化創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決定指出,必須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必須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堅持正確文化立場,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最主要的領域是哲學社會科學、新聞輿論、文藝作品、網絡文化。決定分別對這些領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之更好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加強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各領域文藝工作者都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
決定還提出,要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要求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准。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
決定提出,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決定圍繞4個方面提出了一項項周密細致的政策——
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整合有線電視網絡,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
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強文物保護和非物質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
——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決定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決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設需要的部署——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
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擴大文化消費: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這些年文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從根本上說得益於改革創新﹔今后文化發展要實現新的更大跨越,歸根到底還要靠改革創新。決定指出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
積極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
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保証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引進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
——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決定提出,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決定按照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要求,圍繞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等3個方面,對建設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作了具體安排,充滿著一個個新思路、新舉措、新突破。
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決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簡意賅、富有新意,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決定強調,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加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健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工作機制”……
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台”、“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決定這一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重要論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豐收的馨香飄拂神州大地。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標志,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中國共產黨以更加堅定、自信的姿態,團結帶領億萬人民踏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的征程,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創造新的榮光,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秦杰、李亞杰、衛敏麗、華春雨)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