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要聞

任仲平: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 (3)

——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11年10月17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七)一個民族,隻有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隻有經濟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8年探索,3000多個日日夜夜,困難與挑戰成就中國文化砥礪向前的茁壯身影,收獲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於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兩種生產力——物質方面的生產力和精神方面的生產力。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清晰思路,將文化產品從單一的意識形態屬性中解放出來。兼具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經濟屬性,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涉精神紐帶與民生福祉,對文化的認識由此上升到新高度。

  如何把握文化的規律與方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關系,“兩種屬性”與“兩個效益”的關系,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系,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關系,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的關系,文化與科技的關系,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與造就新型人才的關系。

  這“十大關系”,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最重要的理論和現實課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要“兩手抓兩手硬”﹔“兩種屬性”、“兩個效益”,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到首位﹔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這些結論,凝聚著對改革發展實踐的精辟總結,反映了我們對文化發展方向、發展動力、發展目的、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的深刻認識,是文化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文化建設由此進入了新境界。

  文化要大發展,思想要大解放。沒有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升華的理論總結,就沒有十六大以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局面。8年銳意創新的改革發展,極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展現了一條邁向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

  (八)回望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一個擁有深刻文化自覺的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文化復興的關鍵。新世紀的文化建設之路,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在文化認識論上的成熟與提升。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在五千年獨一無二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收獲了燦爛輝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於任何民族的歷史課題——古老文化如何中興?

  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然而,走入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之日,也是古老的中華文化迎來全球化挑戰之時。此后百余年間,在中華民族沉淪、奮爭與崛起的偉大歷程中,中華文化同樣經歷著艱難的蛻變與新生。

  從乾嘉時代的“訓詁考據”走向道咸年間“通經致用”的近代新學,從救亡圖存運動的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從“民主”與“科學”精神的啟蒙到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從傳統社會觀念的式微到教育、衛生、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轉型,在中華民族尋求復興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領域風雷激蕩。“中華文化如何振興”這個問題,伴隨國運的沉浮,回蕩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頭。

  毛澤東在回顧中國近代的百年史時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隻有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根本解決了中國社會政治問題的基礎上,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喚起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偉大覺醒,最終突破“三千年之未有變局”,億萬人民復興之夢日漸清晰,中華文化的振興終於有了現實可能。

  改革開放新時期,從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江澤民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再到胡錦濤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我們黨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從實現黨的中心任務出發,高舉發展先進文化的旗幟,闡明與時俱進的文化綱領和奮斗目標,體現了深刻的文化自覺。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政黨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自覺。可以說,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勾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藍圖,是當代中國增強文化自覺、重樹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鏗鏘誓言,它讓我們重溫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

  “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九)十八世紀,歐洲文明發現了遙遠東方“異質”的中國。當時的書籍,留下了西方對孔子的想象:有著東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在很長時期內,東方文化只是異國情調的裝飾物,塵封在西方的歷史記憶中。

  幾個世紀過去,紐約時代廣場上“至聖先師”為原型的孔子動畫,與北京奧運會絢爛的“大腳印”、上海世博會鮮紅的“東方之冠”以及無數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一起,構成了中國在新世紀的文化圖景,為世界重新書寫中華文化的印象。

  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弘揚五千年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振興13億人血脈相連的中國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文明古國邁向文化強國的偉大進軍。

  正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題,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行動綱領。新的征程再次開啟,當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堅信——

  “中國人民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1】 【2】 【3】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