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毫無疑問,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決定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生死成敗。它首次以文化的雙重屬性,確定了發展的雙重任務,厘定了“公益性”與“經營性”的楚河漢界,確立了“事業”與“產業”的比翼齊飛,推動了“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來實現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而不是群眾需求和市場導向,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在文化領域,本屬公益的,公益屬性模糊﹔本屬市場的,市場屬性不明。結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缺乏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和活力﹔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缺乏闖蕩市場的實力和能力。
理論的創新,讓局面豁然開朗。
按照“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徑分外清晰——中心目標是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不是要將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場大潮,留歸政府的,就要確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業,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以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能再讓所有文化都賴在政府懷裡,推向市場的,就要明確其“經營性”,讓市場優勝劣汰文化產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類改革,創新機制,調整結構,轉變職能。幾個數字可以看出改革的決心和勇氣:8年間,全國共核銷事業編制18萬多名,注銷事業單位4300多個。吃慣“皇糧”的事業單位,終於在市場的洗禮中搏擊風浪﹔習慣“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門,開始從“辦文化”轉向“管文化”。
(五)2003—2011。
從破冰之旅到乘風破浪,3000多個披荊斬棘的日日夜夜,中國文化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這是一番讓人感慨的景象。文化體制改革明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點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書看報難、看戲看電影難、文化活動少的狀況﹔文化產品的供給前所未有的大,廣大群眾的文化選擇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年出書品種、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專家評價,中國文化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數字。文化體制改革激發了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文化產業被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多個省市區提出“文化大省”戰略,北京、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雙百億”的文化企業成為領軍力量。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我國的文化產業仍然逆市上揚,增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8個百分點……學者分析:中國文化出現了“發展裡程碑”。
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趨勢。文化體制改革鍛造了“走出去”的底氣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范圍和渠道不斷拓寬,近150個國家與我們展開政府間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學院走出國門。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西強我弱的傳播格局有所扭轉,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報社主管的網絡和各類報刊的國外受眾比2002年增長50%以上,新華社海外用戶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輿論感嘆:中國文化呈現了“復興曙光”。
“黃金發展期”,“發展裡程碑”,“復興曙光”,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得文化生產力空前釋放,文化建設活力顯著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經營性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明顯增大,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發展﹔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新局面。8年奮斗與探索,充分証明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順應了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才有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
(六)文化體制改革收獲的不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業,更重要的是深化了黨和政府對文化的認識,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思想基礎,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了可貴探索。
從理論層面看,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提升了人們對於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
從實踐層面講,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創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發展體制和機制,理順了政府、市場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
這些探索與成就,關系到我國文化建設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挑戰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背景下,我們應以什麼樣的視角認識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文化,以什麼樣的思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以什麼樣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認為文化事關意識形態安全,擔心文化進入市場后,會改變社會主義文化性質,弱化黨對文化的領導,引起思想的混亂。
然而,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把創造的權利、評價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交給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通過市場進行文化消費、滿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讓實踐的檢驗、群眾的檢驗作為文化發展的標准。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最本質的要求嗎?
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要在市場的大潮中培育出我們自己的合格市場主體,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佔領文化市場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市場份額越大,服務的群眾就越多,正確導向就越能落到實處。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嗎?
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要在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中,以市場倒逼民族文化企業的成長與壯大。在西強我弱的文化語境中,贏得市場,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才能贏得話語權、贏得主動權。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面對的挑戰嗎?
事實証明,在市場條件下,那些關注現實、藝術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的喜愛。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普通百姓自主創造文化的積極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激發。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國家的形象、黨的聲音傳播得更加深遠。
從更寬廣的歷史視野看,文化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在新世紀的深化和升華,是我們國家整個改革開放大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