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領導干部學習歷史,要學習中國歷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創造的燦爛歷史文化,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
古老的中華文明早已聞名於世,它與古代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並稱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兩河、印度三個地方的古代文明后來都中斷了,唯有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幾千年來,我國流傳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其豐富和完備的程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比。這是中華文明特有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所處的崗位職責不同,對中國歷史的學習會有不同的具體需求,但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的道理都應該懂得,都應該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自覺地學習歷史。
我們要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曾受過無數來自內部的矛盾與沖突和來自外部的挑戰與威脅,如自然災害、社會動蕩、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但中華民族卻一次次戰勝災難,一次次渡過難關,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不斷鞏固和發展。究其內在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產生和形成了為整個民族共同認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優良傳統。比如崇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中國先賢在對待民族、邦國的關系上,倡導以“協和萬邦”即和平共處為邦交原則,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會理想為追求目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過程中,各民族之間有矛盾沖突更有交流融合,在沖突和融合中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民族關系的主流。從先秦到秦漢,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千百年的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難分難解,終於形成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團結進步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又比如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歷代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蒂固。春秋時期,孔子修訂《春秋》,包含“大一統”思想。到了秦漢時期,“大一統”已成為當時政治思想領域中的主流。基於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國家統一看作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與責任。盡管在一些歷史時期也曾出現過分裂局面,但統一始終是主流。而且不論分裂的時間有多長、分裂的局面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一。再比如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積極進取、剛健有為、勇往直前的內在動力。古代神話中流傳的“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導的“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漢使蘇武的飲雪吞氈,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忍辱而作《史記》等等,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就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中汲取思想精華,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揚光大。
我們要學習和借鑒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經驗智慧﹔既有當事者對時勢的分析陳述,也有后人對前人得失的評論總結。可以說,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學習歷史,要結合我們正在干的事業和正在做的事情,善於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比如,中國歷史上,很多人主張“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主張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處治手段並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我們黨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這方面的治理思想與經驗。又比如,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人才問題。他們深深懂得“為政之道,任人為先”的道理,在選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經驗,諸如知人善任、選賢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備,敬賢敬能、禮賢下士,訪求俊彥、唯賢是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長,勤於教養、百年樹人等等。還有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韓非子說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其意是說優秀的治國理政人才,必須經過艱苦條件的磨煉,必須具有起於社會基層的實際經驗,這些認識都說明了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我們強調在干部選拔任用上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基礎陣地,注重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情況復雜、工作困難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干部,這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有歷史經驗的借鑒。再比如,我國歷史上經過科舉制等途徑,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養與任用分為兩類:通才與專才。在治國理政中,通才任用於政務工作方面,專才則任用於事務工作方面。人才的培養任用應該分為政務、事務兩大類,並且應有不同的標准、要求和職責,培養、選拔的途徑和任用、考核的辦法也應不同。這個選人用人的歷史經驗,今天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諸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頑強意志,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等等。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先賢和仁人志士都對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闡釋。諸如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的“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等等。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從一代一代眾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實踐中,從中華民族傳誦千古的詩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偉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會風尚以及那些治國理政的思想精華。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作出自己的貢獻。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