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本办概况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专刊
成果集萃
资助期刊
高端智库
社团工作
资料下载
+
光明日报基金专刊
|
中国社会科学报基金专刊
刘略昌:新西兰毛利文学 从口头传统到英语文学
2020-12-22 15:02
李海军:19世纪在华英文期刊中国典籍译介
2020-12-22 15:00
刘恒武:跨越海洋的输日佛教石刻研究
2020-12-22 14:58
彭林:纸上得来终觉浅
2020-12-16 08:43
李建中:兼性思维与文化基因
2020-12-16 08:39
王建革 袁慧:明清“黄淮运湖”的治理
2020-12-08 16:00
陈鹏飞:汉魏服制论罪的礼法合治意义
2020-12-08 15:59
邱志诚:宋代吴中水患的常态化治理研究
2020-12-08 15:52
杜勇:清华简 开启古史研究新境界
2020-12-02 10:08
袁广阔:龙图腾 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2020-12-02 10:06
李明欢:海外侨商侨企化危为机历史回顾
2020-11-18 09:09
任贵祥: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2020-11-18 09:07
张国雄 刘进:侨批 见证侨胞家国情怀体现文明互学互鉴
2020-11-18 09:05
刘俐李:汉语方言学的实证转型
2020-11-17 13:13
徐爱军:疏通中医针灸传承链
2020-11-17 13:11
汪晓云:口耳之学 谈何容易
2020-11-17 13:09
朱汉民:范仲淹《易》学对宋学的开拓
2020-07-07 10:00
宛小平 章亮亮:朱光潜人学思想视域下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0-11-04 08:41
韩建业: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2020-11-04 08:40
白鸿叶:图写边疆 图证历史
2020-10-27 10:43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研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2020-10-27 10:41
袁剑:边疆汇聚成中国
2020-10-27 10:39
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2020-10-26 09:12
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2020-10-21 08:34
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2020-10-21 08:32
王学典:江山胜迹 我辈登临
2020-10-21 08:30
黄科安:闽南语歌仔册 中华文脉与民间记忆
2020-10-13 13:52
洪飏 张祎航:“绝学”不绝于耳
2020-10-13 13:49
詹伯慧:谈谈汉语方言大型辞书的编纂
2020-10-09 11:17
齐沪扬: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构相关的两个语法教学问题
2020-10-09 11:15
曾昭聪:建设中国特色汉语词源学
2020-10-09 11:13
王方: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
2020-09-29 10:48
王晓珍:甘肃鲁土司图像中的文化融合
2020-09-29 10:47
白奚:从范蠡之言溯黄老道家思想研究
2020-09-29 10:45
王一川:浩瀚星空下的凝思
2020-09-23 09:02
李新伟: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2020-09-23 08:58
杨万里:宋明理学家推动中国文艺思想的会通
2020-09-15 14:37
梁玉金:丝路南线神话符号的迁移与衍化
2020-09-15 14:35
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精神传统
2020-09-15 14:33
苏芃:《史记》古写本学术价值谫说
2020-09-14 09:04
陈戎女:希剧中演 两个古老文明的跨文化交融与实践
2020-09-14 09:01
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2020-09-14 08:58
张生:在范式转换之间发现抗战历史
2020-09-01 11:05
凌孟华:抗战文学新史料 非文学期刊的再发掘
2020-09-01 11:04
罗敏: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的使命与担当
2020-09-01 11:01
宋志勇:战犯审判与历史记忆
2020-09-01 08:28
王建朗: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是战胜世界法西斯的坚实基础
2020-09-01 08:27
金以林:抗日根据地研究 从理论到文献突破的新尝试
2020-09-01 08:24
张莉:中国古代“说话”流变
2020-08-18 10:02
陈玉强: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的发生
2020-08-18 09:59
陈元贵:江南目连戏抄本整理的学术价值
2020-08-18 09:57
潘洵: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进展及新趋向
2020-08-13 08:44
王广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东北抗联研究
2020-08-13 08:43
汪朝光:中国抗日战争与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意义
2020-08-13 08:40
李华:“至善道”与“为真儒”
2021-08-04 08:12
顺真 汤伟:因明唐疏系统的历史建构
2020-08-04 08:10
燕海鸣 刘曙光:讲好“大运河”的中国故事
2020-08-04 08:08
包慧怡:欧洲中世纪地图和异域志中的东方叙事
2020-07-29 08:37
陈胜前:文化—生态交错带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20-07-29 08:35
胡松梅:全球视野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2020-07-29 08:32
邹芙都:近出金文与商周古史研究
2020-07-21 12:26
魏淑霞:西夏的职官制度
2020-07-21 12:23
李斯:“立功绝域” 汉代西域使者及其英雄时代
2020-07-21 12:18
龙大轩:仁 中华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
2020-07-15 08:24
易军:民法典 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2020-07-15 08:21
焦利:继往开来 从民法典看中华法文化的复兴
2020-07-15 08:20
朱汉民:范仲淹《易》学对宋学的开拓
2020-07-07 08:36
王丙珍:鄂伦春史诗传统与生态审美文化
2020-07-07 08:34
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2020-07-07 08:20
付安玲:推进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
2020-07-01 13:27
彭冰冰:从文化自觉角度把握“红船精神”的内在逻辑
2020-07-01 13:25
吴玉军: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革命英雄记忆书写
2020-07-01 13:22
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2020-07-01 08:20
甄占民 董振华:党的自我革命的哲学依据
2020-07-01 08:17
王思明:国家形象亮丽标识中华文明重要支撑
2020-06-24 08:31
汪启明 孙泽仙:如何做好断代汉语方言史研究
2020-06-24 08:29
万明:“隐蔽”变化中的明代中国与世界
2020-06-24 08:26
朱人求 和溪:东亚《朱子家礼》的承传与创新
2020-06-10 13:27
李成晴:唐人集序“每篇各为之序”的体例传统
2020-06-10 13:25
逯铭昕:宋金元伤寒著述的文献学考察
2020-06-10 13:23
马新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020-06-03 09:53
马怀德:民法典时代行政法的发展与完善
2020-06-03 09:51
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2020-06-03 09:50
向回:“乐府”缘何成诗体
2020-05-26 00:00
李浩 贺菊莲:川黔古盐道 串起西南发展的纽带
2020-05-26 00:00
戴伟华:《状江南》 独特的江南呈现
2020-05-26 00:00
高建平: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思路
2020-05-20 08:56
瞿林东:理论思维的历史品格和时代特点
2020-05-20 08:53
张文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
2020-05-20 08:48
祁瑞华:跨学科研究 典籍英译海外评论挖掘的有效路径
2020-05-13 14:08
张宁:“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形成与发展
2020-05-13 14:06
姚小平:借西学之石,攻中国之玉
2020-05-13 14:01
杨光斌: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
2020-05-06 09:11
韩震:探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
2020-05-06 09:10
洪银兴: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20-05-06 09:09
笪浩波:探索楚国早期都城的新思路
2020-04-28 16:31
郭明浩:汉代经学文本与文艺理论话语建构
2020-04-28 16:27
胡可先:考古文献催生古代文学研究增长点
2020-04-28 16:24
王长华 江合友:辽金以降京城与畿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020-04-22 08:59
王先明:近代文明的建构与城市发展
2020-04-22 08:58
1
2
3
4
5
6
下一页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主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
©1999-2019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51030号-2